外管局:应保持跨境资本流动稳定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中金网02月15日讯 ,周日(2月15日)上午,中国外管局发布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
外管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增强 世界经济复苏失衡 该报告表示,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净流入明显放缓,外汇储备小幅增长,主要体现了深化改革和境内外宏观环境变化的共同结果。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效果逐步显现,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增强,市场主体相关财务运作做出适应性调整。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继续呈现不平衡复苏,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剧,新兴经济体普遍承受资金外流、货币贬值压力,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市场情绪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全年跨境资金流动重现“钟摆式”的双向波动。一季度跨境资金延续了2013年底的大规模净流入态势,二季度净流入势头明显放缓,三季度转为净流出,四季度跨境资金流出压力有所上升。跨境资金流出主要反映了外汇资产由央行集中持有转向市场主体分散持有,以及境内企业回补美元空头的财务调整,体现了“藏汇于民”的改革意图,符合债务去杠杆的调控方向。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央行逐步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贸易顺差、资本流出”的格局会更加常态化。而且,当前跨境资金流出规模是适度的、可承受的,外汇市场流动性充足,人民币多边汇率继续保持坚挺。
2015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仍将面对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有利流入和促进流出的因素皆有,全年可能继续呈现跨境资金有进有出、双向振荡的格局。外汇管理部门将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推改革和防风险并举,推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以下为该报告详细细节
一、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概况
国际通行口径的跨境资金流动,是国际上测度跨境资金流动状况的方法,一般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不含储备资产变动。
2014年,中国国际通行口径的跨境资本流动呈现以下特点
1.资本和金融项目净流入大幅减少。
据初步统计,2014年全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960亿美元,而2013年可比口径为顺差2486亿美元。
2.跨境资本流动重现“钟摆式”的双向波动。
2014年,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幅度和持续时间超过2012年,且后三个季度都表现为净流出。
3.“藏汇于民”是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主要形式。
鉴于中国外来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负债项下均表现为净流入,而其他投资资产项下净流出大幅增加,所以,从国际收支角度讲,“藏汇于民”而非外资撤离,是中国资本流出扩大、外汇储备少增的主要原因。
,中国宽口径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除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外,还包括跨境收付和结售汇数据。
跨境收付数据主要反映企业、个人等通过银行办理的对外收付款,即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2014年,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境收付规模继续较快增长。
2014年,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总额达到6.60万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15%;与同期GDP之比为64%,较2013年上升3个百分点。
2.业、个人等主体的跨境资金净流入大幅减少。
2014年,跨境收入3.32万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12%;支付3.28万亿美元,增长18%。支付增长快于收入,收付顺差405亿美元,较2013年减少79%。
3.跨境人民币收付对整体跨境收付影响进一步上升。
2014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增强,触发了境内企业资产负债币种结构的调整,但跨境人民币收付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4.跨境收付差额呈现“W型”阶梯下探走势。2
014年1-2月份,跨境收付顺差月均203亿美元,其中1月份为当年最高值。人民币双向波动增强后,3-4月份跨境收付顺差大幅下降。5-7月份,人民币汇率平稳后,跨境收付顺差又明显增长。8-12月份,跨境收付连续五个月出现逆差,其中9月份创下逆差172的历史峰值。全年跨境收付转向之快、波幅之大,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少见。
与跨境收付对应的是非银行部门结售汇,主要反映企业和个人在实现上述跨境资金收付前后,卖给银行外汇或从银行购买外汇的数额。2014年,非银行部门结售汇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结售汇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非银行部门结售汇总额较2013年增长8%;与同期GDP之比为34%,与2013年基本持平。2012年以来,结售汇增速放缓,一方面说明了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对外部门增长放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民币跨境结算、贸易融资和“藏汇于民”对结售汇形成替代。
2.结售汇顺差大幅减少。
2014年,非银行部门结汇1.85万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1%;售汇1.69万亿美元,增长18%。售汇增长远高于结汇,结售汇顺差1564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60%,对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率为132%,较2013年上升42个百分点。
3.远期结售汇趋于均衡。
2014年,受到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远期结售汇签约顺差561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58%。全年,未到期远期结售汇差额持续为正,但余额先升后降,年底顺差余额为125亿美元,较上年末回落了402亿美元。这意味着虽然远期结售汇签约仍为顺差,但银行在外汇市场是回补而不是卖出了外汇。
4.月度外汇市场供求“前顺后逆、中间平衡”。
2014年,反映零售市场外汇供求状况的非银行部门,和银行部门的即远期结售汇差额()856亿美元2,较2013年下降74%。
综合跨境收付和结售汇的对比分析,非银行部门结售汇总额相对跨境收付总额减少,但相对跨境外汇收付总规模增长。这说明市场和政策性因素导致市场主体倾向于利用跨境人民币业务、外汇存贷款和跨境贸易融资,对结售汇业务产生了替代效应。但结售汇业务在银行外汇业务中的份额保持增长,非银行部门结售汇总额与跨境外汇收付总额之比为为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企业结汇意愿逐季减弱,购汇动机逐季增强。2014年2月下旬尤其是3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幅度扩大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增强,触发了市场主体的适应性调整。企业由此开启了“资产外币化、债务去杠杆化”的财务运作调整,境内外汇贷存比由年初的125%逐步回落至12月末的99%。
结售汇顺差大于跨境收付顺差,但差距较2013年缩小。2014年,非银行部门结售汇顺差大于跨境收付顺差1159亿美元。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2013年结售汇顺差和跨境收付顺差的差距达到1962亿美元。两者之所以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不是结汇大量下降,而是人民币对外支付替代了购汇,以及企业从借入外汇付款转向购汇付款。
二、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变化原因
对于中国2014年跨境资金流动变化的原因,或有以下几点
1.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效果逐步显现。
2014年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延续2013年底的升值态势。
1月中旬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境内外交易价均创新高,境外市场人民币升值幅度更是明显快于境内,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可能会进一步突破6元人民币/美元,进入“5”时代。但2月中旬尤其是3月17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浮动幅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的走势被打破,双向波动明显增强,2至4月份境内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均呈现一定幅度的贬值,5月后又转为升值,年底前出现贬值。
,境内外价差也逐步收窄,汇率贬值预期有所增强。
在汇率预期分化的情况下,市场主体相关财务运作开始做出适应性调整,二季度以来,企业结汇意愿减弱、购汇动机增强,前期的“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操作逐步转向“资产外币化、负债去杠杆化”。
2.外部环境继续分化动荡。
2013年以来,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经济走势呈现分化,发达经济体内部也出现不平衡复苏,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全球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传导与影响开始显现,最终导致了2014年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较大转变。
,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分化推动美元走强。2014年,美联储在国内经济向好的背景下逐步缩减购债规模,并于10月份正式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和日本则继续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使得美元指数涨势明显,尤其是2014年下半年累计升值13%。
,实体经济和市场因素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由于中国等资源需求大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以及美元强势,大宗商品价格受到较大打压。2014年,原油期货价格下跌46%。工业金属价格指数回落8%。
,新兴经济体普遍承受了资金外流和货币贬值压力。在美元走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地缘政治冲突等多方面因素冲击下,使得经济增速业已放缓的新兴经济体雪上加霜,新兴市场货币指数整体下滑了12%,部分国家更加严重。
在此情况下,中国跨境资金流动中的贸易顺差与外汇供求背离加重,进出口顺差受进口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明显扩大,但美元债务去杠杆化等使得资本项下资金流出增多。
3.国内经济运行状况更加被市场关注。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市场情绪也随之出现更多波动。
2013年底2014年初,基于经济增长可能企稳的判断,市场情绪偏乐观。但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至7.3%,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逐月回调,12月份降至50.1,市场开始担忧中国经济下行风险,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等风险点也更多被市场炒作,跨境资金流入放缓、流出增多。这说明中国跨境资金流动已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与国内经济运行周期高度吻合。
,在市场波动性加大的环境下,国内贸易融资领域开始出现一些风险事件,相关监管部门加强了针对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调查,境内外银行也出于对资产质量恶化的担忧,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和控制,压缩甚至暂停了相关业务的开展,使得下半年银行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形式的跨境贸易融资余额整体由升转降。
二、跨境资金流动主要项目分析
现在我么综合利用国际收支、跨境收付和结售汇的数据,进一步分析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外债等主要项目的跨境资金流动状况。
1.货物贸易
货物贸易占跨境收付比重降低,但仍是跨境资金净流入的主要来源。出口收款比例稳定,进口付款比例上升。货物贸易是非银行部门结售汇的主要项目,也是结售汇顺差减少的重要来源。出口结汇率波动中下降,进口售汇率保持升势。银行贸易融资去杠杆化是货物贸易结售汇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
2.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项下的跨境资金流动继续平稳增长,服务贸易跨境收付逆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服务贸易结售汇逆差大幅增加。
3.直接投资
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较上年增长,股东贷款等关联方往来呈现快进快出,来华直接投资是人民币回流的重要渠道。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大幅增长,境内外关联方往来净流出大幅上升,人民币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入趋于活跃。
4.证券投资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审批额度进一步增加,QFII机构资金净汇入规模高位回落,QFII资产配臵仍偏好股票资产。合格人民币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审批额度较快增长,RQFII项下资金流动规模创新高。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审批额度略有调减,QDII机构资金净汇出保持较快增长,QDII机构海外资产配臵日趋多元化。“沪港通”资金流动以“北上”为主,“沪港通”交易机制带来替代效应。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筹资规模明显增长。
5.外债
外债总规模小幅增长。短期外债占比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与对外贸易相关的短期外债略有下降。
6.银行结售汇与外汇
银行自身结售汇逆差缩小。银行外汇资金来源与运用增加。国内外汇贷存比小幅增长后大幅回落。银行外汇资金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
三、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概括以下出几点主要结论
1.跨境资金流出压力有所加大。
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入少增、流出多增,总体净流入,外汇储备少量增长。但相对于2013年持续、较大的净流入压力,2014年跨境资金流动波动加大,全年表现为年初较多净流入,二季度净流入规模急剧放缓,三、四季度转为净流出格局,且年底跨境资金流出压力有所上升。
2.多因素触发跨境资金流动波动加大。。
后QE时代国际环境依然动荡是大背景,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取向分化,美元走强推动资本回流美国,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的压力。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主诱因,经济运行放缓、财政金融风险释放,导致汇率预期分化。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改革是催化剂,汇率双向波动加大,降低市场风险偏好,抑制套利资金流入,触发境内企业和个人资产负债币种结构的调整。
3.境内外汇市场运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经常项目收支状况逐步改善、人民币汇率趋向均衡合理水平,以及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渠道拓宽,货物贸易收支的影响程度逐步减弱,本外币利差、境内外汇差以及其他非流量、非交易因素的作用空间开始出现和扩大。国内与国际、经济与非经济等多因素相互叠加和共振,使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显著上升。
4.跨境资金流动双向振荡是预期的、适度的调整。
一是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推进,央行逐步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贸易顺差、资本流出”的格局会更加常态化;二是外汇资产由央行集中持有转向市场主体分散持有,符合“藏汇于民”的改革方向;三是汇率双向波动促使企业更加全面、审慎地关注和管理汇率风险,纠正高杠杆的过度风险行为,外汇市场购汇增多是企业主动实施债务去杠杆化的积极结果;四是尽管跨境资金呈现偏流出压力,下半年境内外汇市场持续供不应求,但并未改变全年外汇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的基本格局,外汇市场流动性充足,人民币汇率总体继续坚挺。
2015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仍将面对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
从较确定的方面看,实体经济相关的外汇流入依然保持稳定中国外需将继续缓慢恢复,但进口继续受制于内需平稳增长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货物贸易顺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推动经常项目顺差反弹;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将继续处于世界较高水平,这将有利于维持中国对长期资本的吸引力。
从不确定的方面看,虽然中国货物贸易持续较大顺差,人民币利率继续高于主要国际货币,但由于影响因素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中国跨境资本流动仍可能出现较大波动。
从国内看,市场还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等问题产生担忧,本外币利差收窄将加速企业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调整;从国际看,美国加息、美元强势、欧日困境可能推动资本回流美国市场,新兴经济体还会面临经济下滑、地缘政治冲突、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更多挑战。
总体而言,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将继续呈现跨境资金有进有出、双向振荡的格局。
2014年国际金融市场经历的反复剧烈波动表明,保持跨境资金流动基本稳定应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是基本面的稳健性,只要国内经济不出大问题,跨境资金流动就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
二是汇率制度的灵活性,作为应对内外冲击的应急手段,汇率可以在短期内保持相对固定,但绝不能长期不变,否则可能背离经济基本面,导致失衡和扭曲不断积累;
三是应对预案的完备性,管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要未雨绸缪、做好预案,根据不同的情景设计不同的政策组合,不断充实财政、货币、金融等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工具和应对措施;
四是信息的透明度,预期对于市场主体的财务行为和交易策略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政府部门应提高政策和数据透明度,完善与市场的沟通交流机制,帮助市场全面、正确地甄别和控制风险。
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15年,外汇管理部门将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顺应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坚持推改革和防风险并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不断创新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和运用,推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全球股市行情
- 广发证券至强版7.0下载 广发证券至强版下载安装
- 中国证券公司一览表 中国证券公司列表
- 上证指数行情:上证指数行情实时走势图
- 上证指数(sh000001) 上证指数是多少
- 今日油价92汽油 最新贵州今日油价92汽油价格表
- 今天股市大跌的原因 今天股市大跌的原因是什么意思
- 股票涨幅排名 股票涨幅排名怎么看
- 股票最新消息 美国股票最新消息
- 东博老股民:东博老股民估值法
- 德国人均gdp 德国人均gdp是多少
- 东北电气股票行情 st东北电气股票行情
- 东北3260传销骗局 东北传销通缉在逃人员名单
- 国内油价调整最新消息
- 国贸股份股票 国贸股份股票为什么跌那么多
- 国际油价最新消息原油
- 国际黄金实时行情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