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的美好时代
从抵达武夷山的那一刻起,周遭就被“大红袍”所包围。
机场的展板上是张艺谋团队制作的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的巨幅宣传海报。进入市区后,几乎每家店面都以“大红袍”命名做着茶的生意,火红的装饰似乎也预示了这个南方小城打造茶文化之都的雄心。
坐着竹筏,徜游九曲溪上,茶师小妹用纤纤玉手摆弄着瓷碗,在洗茶、泡茶、奉茶、品茶之后,她会轻声问来者平常喜爱喝什么茶?如果听到绿茶的答案,小妹莞尔一笑道“绿茶性寒,红茶性暖,冬季到了,还是多喝红茶暖胃为好。”
其实,不仅在武夷山,今年在全国市场上,“大红袍”都成为最火热的茶叶品种,甚至有受到游资青睐,被称为金融危机后的投资新贵。按照武夷山当地茶商的话来说,古来享有美名的“大红袍”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大红袍”遇上了最好时代
在武夷山,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店和茶厂,一家挨着一家。据了解,以前武夷山全市只有200多家茶厂,但今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500家。“大红袍”的价格多在每斤300~500元之间,最贵的1200元左右。
而福建厦门的茶叶市场,作为武夷岩茶的传统集散地,向来被看作是“大红袍”行情的晴雨表。据厦门市茶叶协会统计,从去年到今年年初,仅厦门一地新增的“大红袍”专销店就达到五六百家,“大红袍”的市价更翻了两三倍。,在广东、山东、北京等地的大型茶叶市场,“大红袍”专卖店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福建省南平市副市长杨荣郎告诉《本刊》,为了打造区域名品,福建省一直注重大品牌的包装和建设。张艺谋的“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落户武夷山,也是福建省、南平市倾力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树立茶品牌的手段之一。而每年一届的茶业博览会也在注重茶商、茶企参与的,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在“印象大红袍”的演出现场,数千位观众翘首以待,这个被称为史无前例的“矩阵式”演出场景中,将15块电影银幕融入自然山水之中。演出的一个亮点是,随着演员的一声呐喊,大王峰和玉女峰被瞬间照亮;演员们再一声呐喊,水面也被灯光瞬间照亮,演员们开始讲述大王和玉女的爱情故事,历史如水潺潺荡漾出优雅的线条,流连在古代才子的对月独酌,月下佳人的颦笑扶摇、环佩叮当之间。
而观众席的旋转设计,在不同情境的切换下,把人们带入了或古或今,采茶制茶、品茗赏月的环境中去。“印象大红袍”导演之一王潮歌表示,自今年3月29日公演以来,“印象大红袍”已成为武夷山旅游的增长新亮点,仅黄金周10月1日到9日的17场演出,就接待游客近3万人,门票收入突破500万元。截至11月底,该剧已接待观众数超过34万人,平均上座率在60%以上,营业收入超过2638万元。
一边是“印象大红袍”如火如荼的演出,一边是茶博会现场,一个个茶企老板挂满笑容的脸庞。
11月16日至18日,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茶节在这里举办。
“金骏眉”红茶研发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元勋告诉记者,今年是自己第四次参加茶博会,“一年上一个台阶”是他对自己企业发展的概括。据江元勋介绍,2007年至今,他的企业参加茶博会,从最初简陋的9平方米的展位发展到现在几十平方米的展区,,企业产值也由最初的200万~300万元,增加到了如今保守计算的7000万~8000万元。
福建省茂旺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茂旺也有同感。第一次参展时的桌子是自己动手做的,不到1米长。而现在,茂旺茶叶仅每年的宣传费用就达到了几百万元。
江元勋告诉记者,从祖上做茶叶至今,自己赶上了茶叶发展的“黄金时代”。“国盛才能茶兴,对茶的需求也是经济的晴雨表。现在,喝茶的人多了,喝好茶的人也多了,几千块钱的茶叶也有人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