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江依托长三角发展现代农业
安徽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决策在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后,得以如愿。
该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大力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在承接中调整产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
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工作顺利有序推进的过程中,农业发展似有成为发展短板的态势,顺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要求,皖江做出依托长三角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的决策。
长三角辐射效应明显
“长三角的自身发展对周边乃至中部省份有较大的辐射力度。”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征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不仅是产业有能力和条件向中部转移,市场的开放同样会使中部收益。
据记者了解,皖江每年与长三角地区农业合作项目以年均20%比例递增。其中,仅上海有70多家企业或个人在安徽兴办农业企业、基地,投资额超过10亿元。
,长三角作为国内农产品最大的高端消费市场,近年来安徽本土的农产品纷纷抢占长三角市场。据统计,安徽农产品在上海市场年消费额达200亿元,在长三角地区市场占有率按年均10%以上比例递增。
“资金和市场优势为皖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必要支持。”黄征学强调,依托地缘优势,通过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未来需要有过硬的科技技术保障现代农业的发展。
技术保障是关键
“种地收成不好也挣不到钱,还不如出去打工。”安徽安庆一位以种植水稻为生的农民老赵对本报记者说,种地受天灾影响太大,价格又低,实在是很难。
近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到2015年,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值将由现在的1158亿元提高到5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由现在的4739元提高到9900元。
不难看出,该规划将致力突破农业产业链附加值低的困局。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姜文来对本报记者强调,中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发展对于区域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农产品附加值低是农民种植积极性低的直接原因,应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据了解,目前皖江示范区依托区位和政策资源等优势,已经逐步形成基地连片、特色成带、块状辐射、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粮油加工、乳制品加工、蔬果种植等也有着不错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