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行业竞争地位分析(众泰所处行业的竞争地位)
1、伊利股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具体以下四点一、抢占优质奶源,确保产品质量;二、品牌价值;三、完善的销售渠道;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2、怎么看伊利股份长远走势?
对伊利股份未来走势之分析平均一年涨一倍,这中间无论中国经济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其管理层严重渎职堕落不在此中,但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为什么大家可以自己思考. 为什么值得长期持有,原因如下 一、中国的奶业市场格局以基本形成,无论是楚汉争霸(蒙、伊),还是可能的三国鼎立(蒙、伊、光明),未来都不可能再发生多大的变化,这里面最大可能的还是蒙牛与伊利争霸,好似美国的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原因在于奶源与品牌,以及液态牛奶的特殊质性,外国品牌的竞争为零。 二、伊利去年与今年的销售额已突破200亿,可以说如果伊利公司愿意,好像其他一些上市公司那样想做业绩,随便从哪里都能挤出十个亿的利润甚至更多,那么该股的每股收益就是一元多,之所以这些年收益情况总维持在5毛钱以上,主要就是广告投入,这是抢占市场份额,相当于投资,而这种投资所带来的销售额快速增长也是大家能看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销售额达到一定的高度,利润与管理费用就将反比例增长,本来今年若不是毒奶粉的影响,伊利的每股收益就该站上一元的。 三、像伊利这样的消费半垄断企业的股价跌到净资产附近,不买就是傻子!为什么说是暂时的,最大的原因在于,全多喝奶这是国策,就历史上来说,我们能看见的,中国人与欧洲人与牧族体格上相差甚大,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不习惯喝奶,也可以说是没条件喝奶,这才有了所谓的“东亚病夫”称号(这起码是原因之一),而今中国富强了,人富裕了,所以国家是大力宣传的,大家再看看我们80后与90后这些喝奶长大的一代的体格就明白了。之所以说对伊利本身也是暂时,原因在于这次事件是整个奶业出现的问题,不是单个哪个企业,受影响是集体的,所以最迟到明年年中,这次事件就会过去。 四、其实大家可以反向思考,为什么那些奶业公司会出这样的下策添加一些本可不添加的玩意,主要原因还是在消费市场,中国的奶是供不应求的,但鲜奶的供应增长不了那么快,有一项统计中国的鲜奶年增长率是5%,而消费市场是20%。而伊利本身在这次事件中所检测出的那玩意含量是最少的,但老百姓不太看重这些,等到时间过去,和蒙牛的竞争主要还是靠其他方面。 五、再从最基本的指标看,伊利股价涨到10元,市值才80亿,而销售额就算五年不增长就已经200个亿,按照国际品牌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和算法,也该市值=年销售额,也就是说20元以上才是伊利最起码的股价。 六、伊利股权分散,最大股东才持股10%多一点,所以前段时间我就跟很多朋友说,这次伊利股价跌这么多,伊利的控股方如果没动作那真是该死,最起码也该增持到15%以上才相对安全。最近基本证实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七、大家别看基金前段时间跑,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我说多了又发表不出来,就不多说,但想告诉大家的是,等股价涨上20,过2年此股又调进上证50,保证又会有大堆的基金扎进去,完后把股价推到难以想象的高度,而这些年伊利一定会再送股扩大股本,所以5年股价最起码涨五倍,但多数可能不用5年,如果再遇到一次大牛市,从6.5元算,涨十倍以上一点都不奇怪。
3、伊利股份现在在乳品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
在国内,伊利股份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品类最全的乳制品企业,在国际上,伊利股份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蝉联亚洲乳业第一。前面刚刚发布的《2020亚洲品牌足迹报告》上,伊利还达成了五连冠的优秀战绩,成为中国市场消费者选择最多的快消品牌。
4、伊利股份怎么样??
在整个乳品行业增长空间仍然较大的背景下,龙头企业伊利股份凭借奶源、品牌、产品开发能力和营销等方面的优势,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利润可一直保持超越行业的增长水平。 伊利股份作为乳制品行业龙头,消费主题的标杆企业,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成长性非常不错,也是消费升级的直接受益者。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公司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乳制品赞助商,不仅具有正宗奥运受益概念,而且有望借助奥运营销活动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和销售收益。 涨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看好与奥运有关的题材股.
求采纳
5、众泰汽车的发展历程
百舸争流——浙江民企造车潮众泰扬帆启航
2003年9月15日,众泰汽车正式注册成立,在众泰汽车的投资股东中,有多年主营汽车零配件的家族成员。经过多年发展经营,这些从事汽车零配件生产的家族企业多半已经成为北汽、昌河、江淮这类车企的零配件供应商,刚刚重组的众泰汽车在这样一个汽车零配件企业群的支撑下,似乎已经做好了进军整车制造领域的准备。
引进开发率先推出008系列小型SUV领跑中国
2004年台湾丰田特锐车型的生产线因为财务原因要出售,在众泰之前,早已有吉利等车企关注到这条生产线,只是因为决策过程漫长没有马上拍板决定购买。机会稍纵即逝。众泰高层领导亲自带领谈判团队飞赴台湾,促出了整体收购方案,经过几轮拉锯谈判,一举买下了这条丰田特锐的生产线,连设备带模具,乃至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都一起带回了永康。
2005年6月18日,众泰2008下线。2006年,众泰2008亮相北京车展,并入围CCTV年度车型。2007年,众泰汽车重组江南汽车,拿到“准生证”。2008年,众泰5008上市。
集成创新——众泰汽车朗系列宽体轿车创新登场
2008年,众泰汽车照搬特锐模式,买来梦迪博朗车型生产线。同年梦迪博朗上市;2010年,朗悦上市;2011年1月朗悦纯电动汽车成为杭州首批电动出租车正式运营。
自主创新——众泰汽车第三代产品相继上市轰动中国
2012年,众泰Z300上市并在当年实现销售逾6万辆。2013年,众泰T200上市 ;2013年,众泰Z100上市 ;同年,众泰T600上市并摘得“2013年度都市SUV新势力”奖项。
2006年初首款整车众泰2008正式投放市场,当年产销突破万台;2007年初重组江南汽车,取得轿车生产公告,全年产销四万余台,并批量出口50余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中东、西亚、俄罗斯、拉美等市场。集团先后在意大利和日本组建了技术团队,并聘请台湾、一汽、二汽、天津模具等国内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加盟,组成了高效的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和现代企业管理队伍。公司引进的高级管理、技术人才400多人,其中国外专家30人,博士56人,并在意大利建有技术中心。
“三先”模式领航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如果说众泰汽车是传统汽车市场的一个年轻品牌,那么在新能源市场就是一个先行者,并且积累了我们自己的一些经验。”作为中国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企业之一,众泰汽车创造性的提出“让一辆车先跑起来、让一批人先用起来、让一座城市先完善起来”的思路模式,这一“三先”模式一度创下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六个“第一”。
2014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市场表现最好的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成为全球增长最快、销量最多的市场之一。基于众泰新能源汽车在行业中先行先试“先行者”的地位,今年有多场全国及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会议在众泰汽车召开,而众泰汽车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销量上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2014年众泰新能源汽车销量过万辆,并在多领域创新探索不断刷新纪录。
目前,众泰新能源汽车还承担了国家级出口基地外贸公共服务平台中“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新能源汽车远程实时监控公共信息服务”两大平台职能。”未来,众泰Z500纯电动汽车和B12、B15 PLUG-IN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也将逐步推向市场。通过STT怠速起停技术和电子动力转向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使百公里油耗均值降低0.4~0.5升。“既满足了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法规的要求,又将通过突破技术壁垒来满足加速性能和行驶里程等方面的需求。
品牌越至——“一机两翼”竞争化战略引领众泰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4年,对众泰汽车无疑是收获颇丰的一年。这一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销量十二连降,众泰汽车全年销售突破16.6万辆,较2013年增长23.8%的成绩绝地反击;这一年,众泰Z300、众泰T600、众泰Z100、众泰E20销量在所属细分市场自主品牌中名列前茅,成为业界当之无愧的“黑马”;这一年,众泰汽车相继推出Z300新视界版、T600旗舰版、新能源产品云100、E20、品质派中级车Z500、T600 2.0T,产品力爆发呼之欲出。
2014年,众泰高层领导提出一机两翼战略。“一机”即产品力,“两翼”指建立高标准化的供应商和务实高效的营销平台,为众泰汽车的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伴随“一机两翼”平台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众泰汽车产品规划的平台化方向也将逐步向上延伸和突破,新产品将主要分布在A级、B级、C级,并将在动力、配置、网络、品质、安全、NVH、车身技术、内饰等八大层面予以升级,全面发力中国汽车市场。
集团全面实施了ERP流程优化解决方案,涵盖研发、采购、制造、财务、质量、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整个业务价值链,实现了体系竞争力的提升。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集团整合全球资源,开发储备了数款后续平台车型及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汽车零部件。自2008年起集团整车业务将以年平均10万台的产销量增长,其中整车和KD件出口将占三分之一以上。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和滚动发展,至2012年一期工程完成,实现年产销汽车50万台;2017年二期工程结束,实现年产销汽车95万台。
6、伊利股份的股票信息在哪里可以看到?
上财经网站输入伊利股份就可以看到,如新浪网、东方财富网等。
7、伊利股份近几年的营收情况如何?
公开的财报显示,2015年至2017年,伊利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幅度由10.88%提升至12.29%,2018年第一季度,这一增长幅度更是高达25.1%。正是因为营收成绩亮眼,伊利股份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蝉联亚洲乳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