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模式”回潮,轮流派发应对
节前我们说到股市投资中“痛点模式”与“爽点模式”的不同,主要是说建立在规避痛苦基础上的痛点模式具有短期和应急性质,这种模式难以持续,而展望未来的爽点模式才是投资者的主要投资线索。人们需要憧憬未来,但也不得不面对经常遇到的痛苦,所以,痛点模式也会经常复苏,本周的行情就属此类。
本周,《金融时报》发文敦促央行做好降息降准的准备。我无法判断央行是否一定降准降息,从目前的形势看,确有可能。今年以来,欧洲形势窘迫,美国复苏放缓,中国出口增速回落,原油价格的持续下跌,也佐证了全球经济走弱的态势。初步判断,今年我们将迎来近10年来最差的一季度,GDP增速大约6.8%左右,工业增速会大幅低于预期,企业利润快速下滑,就业增长趋缓,倒闭企业增加,地产公司违约事件将集中曝光,从外资在华银行利润急速下降情况看,一季度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时段。在这种局面下,“两会”即将召开,各界人士一定会借此机会呼吁政府救市。按照本届政府的底线思维,不可能对救市的呼声无动于衷,即使治不了本,能暂时治标也值得一试。央行最可能的是在“两会”期间宣布降息。
投资者根据去年11月的经验,认为央行降息以后,市场会发动一轮大盘股行情,所以本周四大盘股启动,似有突破4000点的气概。但客观地说,今年的形势与去年已经不同。,去年是房地产资金第一次大规模进入股市,过去积累的能量突然爆发,导致了很多观望资金的受迫性买入。而今年大家已经有经验了,知道经济并未见底,周期股利润还会持续下降,即使放松货币,需求不足的局面依然难以改变。去年的行情是由“一带一路”引发的,但由于原油的大幅下跌,这一战略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银行业的问题也到了爆发期。除了周期股本身的问题,科技股的情况也不比以往,经过近两个月的爆炒,信息技术股已经进入技术性调整周期,在注册制即将推出的关口,大家也不敢造次了。凡此种种,都使得这一轮行情的参与者左右为难,进退失据。我们既然知道经济下行正在半途,宽松政策犹如止痛药,那么谁还会义无反顾地长驱直入?所以,我们姑且把它看作是一轮货币波动引发的脉冲行情,口号可以喊得震天响,操作时绝不能过于当真。
这一轮行情注定是一波主题不清、板块轮动、庄股拉高出货的行情。目前能够说得好听点的也就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一带一路”、A股市场纳入明晟指数之类的东西,其实每一个题材都是冷饭回锅,估计行情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面对这种行情,重仓的投资者可以耐心等待股票的轮涨,从容派发;而空仓者最好快进快出,预先埋伏,逢高出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