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工业IPO:与关联经销商合谋将产品国产变进口糊弄客户,2022年超90%终验收单无客户盖章、收入真实性存疑,技术服务
大鹏工业北交所IPO之路及其与关联经销商的疑点解析
近日,大鹏工业因年度报告的延迟编制而引发市场关注。这家主营工业精密清洗领域专用智能装备的生产商,自2022年6月挂牌后,第二次延期披露年度报告。背后的原因与其正在申报北交所IPO密切相关。
早在挂牌时,大鹏工业就已启动上市计划。早在2017年,大鹏工业与招商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在经历创业板的首轮审核问询后,发行人在2021年选择了从创业板撤退。此次转战北交所,发行人选择了东方证券作为其保荐机构。招股书中出现的多处低级错误令人对其执业质量产生疑虑。发行人自身存在的诸多疑点也让其北交所上市之路充满不确定性。
其中最大的疑点在于,发行人与曾经的关联股东联合上演的“境外”假象。尽管发行人的实控人李鹏堂是学霸出身,但他在让内资企业发行人与岛田家族继续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在日本设立子公司的方式营造产品来自境外制造的假象,从而配合关联经销商糊弄客户的行为引起了公众的质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行为与其作为资深学霸的背景并不相符。而这种方式产生的产品国产变进口的情况也引发了市场对真实性的疑虑。据悉,发行人在日本设立控股子公司岛田化工机株式会社(下称“岛田化工机”),并涉及到一些客户终验收单的问题,如超过90%的终验收单无客户盖章等收入真实性存疑的问题也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其技术服务商的真实性和资质也受到了市场的质疑。这些问题无疑给大鹏工业的上市之路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市场对大鹏工业的IPO前景充满了疑虑和期待。希望大鹏工业能够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解决,以便给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市场也期待监管机构对此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监督以确保市场的公平和公正。希望大鹏工业能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最终实现其上市目标。至于小米汽车和大鹏工业的实控人李鹏堂之间的对比虽然李鹏堂的个人魅力无法否认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并展现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以确保公司的长远发展。同时公众期待企业在追求创新和市场扩张的同时能够秉持诚信原则不辜负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期待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和公平的市场环境。岛田化工机背后的故事:一家老牌企业的海外征途与挑战重重
招股书揭示,岛田化成设备相关业务连续亏损后于2018年停业,但其拥有的市场资源及人员为发行人提供了拓展海外市场的契机。面对这样一个上世纪60年代就在日本市场活跃的老牌企业,人们难免会产生疑问:新设立的子公司岛田化工机究竟如何帮助发行人开拓日本市场?它是否能在短期内获得进入日本汽车厂商供应链的合格供应商资质?
实际上,岛田化工机主要负责的是购买材料、日本境内运输等辅助工作,真正的核心业务是由岛田化成担任发行人的境外主要经销商。从2020年至2022年的交易数据可以看出,岛田化成一直是发行人的前五大客户之一。深入探究发现,发行人的最大客户竟然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潍柴动力,而对日本汽车企业的销售额较低,毛利率甚至为负。这是否反映了岛田化成所积累的市场品牌影响力及客户基础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了解,岛田化成参与国际招标,中标后与境内客户签订合同,委托发行人生产。设备生产完成后,经历繁琐的运输和预验收过程,最终由岛田化成负责从日本运至中国境内并完成安装调试。这种运作模式显示,发行人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应用于车辆动力总成、新能源三电系统等核心领域的精密清洗,属于大型设备生产。为了这一业务,甚至需要将超过10m×7m×4m的设备从发行人处运至日本再运回国内,这无疑增加了巨大的物流成本。
除了业务运作的疑问,岛田化成的实控人岛田健一的薪酬问题也引起了关注。他以销售顾问的身份在岛田化工机领取薪酬,而发行人认为这种资金往来具有商业合理性。在披露子公司设立背景时,存在信息不一致之处,引发了关于岛田健一精力分配的猜测。岛田化成作为经销商已经获得利益分成,为何岛田健个人还要收取顾问费用呢?
更令人费解的是,发行人在2022年11月将持有的岛田化工机的全部股权转让给岛田辽二郎,甚至在欠款未收回的情况下处置了子公司。这种急于撇清关系的行为反而让人怀疑其背后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问题。目前处置子公司已经过去一年四个月,但发行人的名称中依然保留着“岛田”二字,这无疑增加了市场的关注度。
一、岛田化成与发行人的技术交融
在发行人挂牌时的反馈意见回复中透露,自2005年至2015年岛田化成退出期间,岛田化成曾派遣技术精英进驻发行人,深入指导其技术人员进行清洗机的图纸设计、技术方案设计,并共同研发清洗剂配方等。产品设计,作为专用智能装备的核心价值环节,发行人在过去的十年里,或多或少地依赖岛田家族的核心技术。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转为内资企业后,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进度稍显缓慢。
二、创新披露的深浅之间
在问询回复中,发行人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展示了工业精密清洗装备及机器视觉检测设备的创新性。其中的描述似乎有些空洞。例如,高洁净度系列技术,仅仅达到业内部分标准就能称之为创新吗?标准是被用来统一规定的,而创新则需要突破常规。发行人所展示的核心技术,如高效率清洗系列等,更多地是在描述自身的能力,却鲜少提及与旧技术的差异。特别是那些关于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技术,其重要性相较于产品性能本身似乎稍显不足,且行业内专门研发此类技术的企业并不多。发行人的选择,是独具慧眼还是买椟还珠?若能与同行相比,详细分析其产品的优势和创新点,或许更有说服力。
三、研发费用的探究之旅
报告期内,发行人的研发费用看似并不突出,低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发行人解释,因产品的高度专用性,部分研发活动是基于客户合同需求进行的,这类项目被归类为“基于销售目的的研发活动”,相关支出被核算在生产成本中,未计入研发费用,导致研发费用率偏低。即使采用发行人的“全口径”统计方式,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依然低于一些可比公司。而且,在招股书中大力推崇的“全口径”概念,在证监会新规面前似乎已失去意义。
四、售后服务费的比例之谜
发行人的专用智能装备在终验收后,会提供一年的质保期,并预提售后服务费。报告期内,这一费用占销售费用比例稳定,但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却波动且高于可比公司均值。发行人解释,为维护客户关系、满足维保需求,常会提供超出质保范围的免费维护、保养等服务。但这样的策略似乎给人一种“质量不够,服务来凑”的感觉。
五、2022年收入回升的疑云
发行人的主营业务收入在报告期内占营收总额的99%以上,核心产品工业精密清洗装备的收入存在波动。对于这种情况,发行人解释称,清洗装备的项目执行周期不一,且受下游行业景气程度影响。特别是在2021年度,通过终验收的设备较少,导致主营业务收入下滑。但到了2022年,收入出现了大幅回升,这一变化令人产生疑问。
以上内容旨在生动、深入地解析发行人的技术依赖、创新披露、研发费用、售后服务及收入波动等问题,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和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复苏,XXXX年主收入大幅增长了惊人的XX%,这一跃升的背后,源于XXXX年我国汽车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暖。发行人新签合同金额持续增加,并在XXXX年度得到了大规模的验收和交付。
在乐观的数字背后也存在一些矛盾。首先是客户订单的异常情况:问询回复显示新签合同订单金额在XXXX年之后持续减少,引发了市场的疑虑。尤其是比亚迪这一大客户的崛起引人注目。发行人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比亚迪的重要供应商,XX%的主营业务收入竟来自于这家车企巨头。比亚迪与发行人的交易金额在前期并不显著,这种突然的转变背后是否存在其他因素?更令人惊讶的是,发行人对比亚迪的销售金额在XXXX年上半年大幅下降,引发了对这种趋势持续性的质疑。
除了客户订单的异常,比亚迪的设备安装调试时间也引起了关注。发行人的智能装备业务中,对比亚迪的合同执行天数显著短于平均天数,这是否意味着特殊待遇?还是背后隐藏着其他故事?验收单据的真实性问题也让人忧心。发行人在确认收入时依赖的验收单上,虽有客户责任人的签字但普遍未加盖客户公章。特别是在与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的交易中,这种情况的出现显得尤为突兀。为何这些地位强势的产业链巨头会选择简化程序而不加盖公章?这其中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
还存在前后信息披露不一致的问题。例如玉柴股份和天润工业这两大客户的存在与否在报告中出现了矛盾的信息。更令人困惑的是,技术咨询服务商的也引发了质疑。发行人的技术咨询费用支出波动较大,导致制造费用占比较高。这些技术服务商的工商信息与其提供的服务内容并不匹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和能力。比如某些服务商注册资本较少、参保人数几乎为零,却声称能提供全流程的技术咨询支持,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这一系列的问题和疑虑让人不禁对发行人的业务模式、财务数据和未来前景产生深深的疑虑。市场期待着更多的透明度和深入的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公司的真实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数字的问题,更是关于信任的问题。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真相和深入调查来揭示背后的故事。玉林麦格机械,在2021年底已经华丽转身为广西麦格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2020年6月成立,注册资本高达500万元。令人瞩目的是,仅在第二年,它就开始为发行人提供技术服务,并接手了复杂程度较高的项目。其2023年的参保人数仅为4人,与之前年份的0人参保记录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这家看似空壳的服务商确实能提供工业精密清洗领域专用的智能装备技术服务,那么这可能意味着发行人主营业务的技术门槛并不高。这种情况无疑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思考。
再来看《五、结语》部分。大鹏工业与“岛田系”之间的关联虽然断裂,但仍存在某种联系。他们在报告期内共同制造产品源于日本的假象,这种做法无疑对客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欺骗,也反映出管理层存在道德瑕疵。该公司的发明专利数量和研究开发费用率均低于可比公司的平均值,显示出其产品创新性不足。
在2022年,大鹏工业的收入大幅回升,这主要得益于“空降”的第一大客户比亚迪。该公司在安装调试设备的时间上显著短于平均天数,而且终验收单上90%以上没有客户公章,这使得其收入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更令人费解的是,服饰企业、贸易公司、批发企业以及新设公司竟然能为发行人提供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验收安装的全流程辅助工作,这一现象确实令人困惑。
广西麦格科技有限公司的运作模式和业务关系充满了未知和疑问,但无疑为市场注入了新的视角和讨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