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股募资频变脸“原罪”

基金开户 2022-11-16 20:56基金知识www.xyhndec.cn

  【揭秘新股募资频变脸“原罪”】IPO募集资金为何频频被“劫用”?“这不稀奇,因为很多IPO项目就是‘拍脑袋’编出来的。”沪上一位券商保代向记者透露,早在投行进场之初,就会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IPO发行市场的行情,预估可能募集到的资金规模,然后再根据募资规模编制IPO项目。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月IPO重启至2015年7月4日IPO暂缓期间,两市共计发行317只新股,合计融资2134.46亿元。其中,有95家新股公司(约占同期上市企业总数的30%)曾改变IPO募集资金投向,涉及239个IPO募集项目。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部分公司甚至在挂牌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发布了2-3轮募集资金使用变更的公告。

  IPO募集资金为何频频被“劫用”?“这不稀奇,因为很多IPO项目就是‘拍脑袋’编出来的。”沪上一位券商保代向《金证券》记者透露,早在投行进场之初,就会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IPO发行市场的行情,预估可能募集到的资金规模,然后再根据募资规模编制IPO项目。

   频频变脸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95家新股公司中,有71家在IPO后未满一年的情况下,宣布更改募集资金投向,或更改项目,或更改实施地点、实施主体,有的干脆取消募投项目。更有甚者在挂牌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先后发布了2-3轮募集资金使用变更的公告。

  曾攀上“A股第一高价股”宝座的全通教育(300359),就是其中代表。该公司2014年年初通过IPO募得资金净额为1.2亿元,称要投向“家校互动教育服务平台研发与运营”和“家校互动业务拓展及深度运营”两个项目。但公司却在2014年4月、2015年3月和7月份,分3次变更IPO募集资金用途,涉及资金超过1.1亿元。

  具体来看,全通教育取消了“家校互动教育服务平台研发与运营”项目,更改第二个IPO项目的实施主体并将部分资金用作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中小板新股公司也是频频变脸。金一文化(002721)上市仅七个交易日,就在2014年2月宣布变更IPO项目,将6900万元原本投入零售渠道建设的资金,改投向银行渠道。募投项目变脸速度之快创下A股市场新纪录。

  彻底“跨界”

  如果说上面两家次新股“劫用”募资的用途,还与原IPO项目沾亲带故,那么另外一些新股公司的做法则算得上是彻底“跨界”,与原项目几乎无关。

  欧浦智网(002711)2014年年初的IPO募资净额为5.38亿元,但九成募资都被用作其他项目。2015年6月,公司决定将募资中的3亿元,用于收购佛山市顺德区欧浦小额贷款有限公司100%股权,同时将剩余募资及利息合计1.82亿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贵人鸟(603555)的做法则更加简单直接。公司去年1月份IPO首发募集资金净额8.8亿元,原准备将其中的5.52亿元用于全国战略店建设项目,占募资比例超过60%。哪知到了2015年3月底,公司突然宣布上述战略店建设项目投入为零,改用于“永久性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统计数据显示,“劫用”过IPO募资的95家新股公司,共涉及239个IPO募集项目。也就是说,平均每家公司至少改变了2.5个IPO项目资金使用计划。

   等待后遗症

  上述新上市企业,为何屡屡“劫用”IPO募集资金?

  像贵人鸟这般,当初IPO项目已经不合时宜;或似全通教育那样,IPO项目实施主体已经搬迁到另外一个城市;再比如欧浦智网这类的新股公司,看到更赚钱的,于是换项目。

  欧浦智网的解释是,由于市场环境与2010年项目设计时发生了重大变化,本着有效利用募集资金的原则,公司变更了募集资金用途。

  “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有调研过欧浦智网的电商行业研究员向《金证券》记者坦言,这几年钢铁行业很不景气,钢贸电商也经历了大换血。欧浦智网现在淡化钢铁电商业务,转而拓展物流、家具、冷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等业务。

  据了解,一家拟上市公司的IPO流程,大致包括中介机构前期尽职调查、改制、上市辅导备案、验收合格、证监会审核等。一整套流程下来,最快也要2-3年时间。加上近几年IPO发行走走停停,等待证监会审核所用的时间被迫拉长。此间,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并不稀奇。

  天生“原罪”

  在熟悉上市规则的人看来,IPO项目天生就带着“原罪”,更改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结果。

  “很多IPO项目就是拍脑袋编出来的。”前述保代向《金证券》记者直言,变更募资用途以前就有,只不过以前大家更多的关注超募资金的使用。现在超募没有了,变更IPO募资就被提溜出来。

  这位保代感叹,2014年实施的IPO新政中,监管层允许拟IPO企业将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写入IPO项目,业内都以为这是放宽IPO募集资金使用口径的迹象。“但我们和会里沟通时,预审员给出的建议,还是报个项目来比较好,容易获得审批通过。”

  “在内地股市‘圈钱文化’的浸淫下,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用途实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发行人在IPO时胡乱编造几个募投项目,一旦募资到手,然后寻找机会变更募资用途,这种IPO的潜规则,投资者其实并不陌生。”财经评论员皮海洲曾针对金一文化发表评论,公司在募资投向上朝令夕改,信息披露明显存在虚假陈述的嫌疑。但面对金一文化募投项目的快速变脸,监管部门几乎是无动于衷。

Copyright@2015-2025 www.xyhndec.cn 牛炒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