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债券(债券是什么)
1、中山哪里好玩
孙中山故居民,泉林山庄,步行街、、、、、
2、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惠州鹅岭南支行怎么样?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惠州鹅岭南支行是1994-04-20在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上市、国有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惠州市龙丰大岭路6号。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惠州鹅岭南支行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1300G1887516XQ,企业法人邓泉元,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惠州鹅岭南支行的经营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结汇、售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代理资金清算;各类汇兑业务;代理政策性银行、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业务;贷款承诺;组织或参加银团贷款;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汇借款;发行、代理发行、买卖或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外汇票据承兑和贴现;自营、代客外汇买卖;外币兑换;外汇担保;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企业、个人财务顾问服务;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企业年金托管业务;产业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代理开放式基金业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经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定批准的业务,经营范围以批准文件所列为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广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204758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06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惠州鹅岭南支行更多信息和资讯。
3、张明龙的论文著作
一、代表性论文
(一)基础性经济学论文
1.企业问题
[1]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量化与保护 [J].中国社会科学,1996,⑹8~20.
[2] The Connotations Quant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Assets of State~Oned Enterprise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7,⑷5~13.
[3]遏制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流失研究 [J].中国经济问题,1996,⑷19~24.
[4]国有企业无形资产从何流失 [J].求是内部文稿,1996,⑺19~20…18.
[5]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内含 [J].企业经济,1993,⑶13~16.
[6]企业动力机制分析 [J].中等城市经济,1999,⑶63~65.
[7]国有企业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志 [J].贵州社会科学,1997,⑹1~5.
[8]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需做好的几项工作 [J].岭南学刊,1998,⑴14~17.
[9]按公司制规范要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J].青海社会科学,1998,⑴29~34.
[10]推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对策研究 [J].浙江学刊,1999,⑴41~47.
[11]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实证分析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⑷51~55.
[12]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产值比重分析 [J].长白学刊,2000,⑸47~48.
[13]对年薪制激励和约束功能的思考.(合作,②人①)[J].中国劳动2002,⑷.
[14]增强经营者年薪制的激励和约束功能[J].经济学家,2003,⑶28~32.
[15]提高企业收购的谈判效果[J].商业研究,2006,(15)58~61.
[16]核查待购企业的人际关系[J].时代经贸,2008,6(97)5~6
[17]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台州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合作,②人①))[J].黑龙江史志,2009,(24)116~117.
2.企业财务问题
[1]确保国营商业承包负亏的对策 [J].商业经济与管理,1989,⑴59~61.
[2]承包制企业负亏基金的形成与运用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0,⑴31~36.
[3]发行负亏债券确保承包企业负亏 [J].理论界,1991,⑺28~29.
[4]企业无形资产的分类考察 [J].长白学刊,1996,⑶48~51.
[5]论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整体评估 [J].甘肃社会科学,2000,⑴26~28.
[6]准确量化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6,⑵7~12.
[7]乡镇企业资产净值的核定 [J].乡镇企业研究,2001,⑸52~53.
[8]如何甄别待购企业财务报表的真伪[J].河北财会,2002,⑹50~51.
[9]待购企业契约核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⑺66~69.
[10]谈谈待购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J].审计文汇,2005,⑼35~37.
[11]待购企业应收款与存货的核查[J].交通企业管理,2005,⑹32~33.
[12]企业负债压力的财务比率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5,⑽48~49.
[13]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分析[J].学术论坛,2005,⑻105~108.
[14]降低收购企业风险的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⑺30~34.
[15]待购企业营业费用项目的审计[J].商业研究,2006,(24)40~43.
[16]核查待购企业的收入报表[J].时代经贸,2007,⑵1~3转5.
[17]审核待购企业资产负债表[J].商业研究,2007,⑼142~146.
[18]待购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方法[J].商业研究,2009,⑹63~65.
[19]低碳经济条件我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合作,②人①)[J].生态经济,2011,⑷92~94……101.
3.产权问题
[1]交易费用的内涵与外延拓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⑷19~21转67.
[2]试论现代产权范畴 [J].市场经济研究,1999,⑹;17~19.
[3]产权与所有权辨析 [J].社会科学家,1999,⑷4~7.
[4]两权分离理论再认识 [J].四川社科界,1999,⑷9~11.
[5]论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 [J].浙江学刊,2001,⑵81~84.
[6]论所有权与产权的区别[J].经济评论2002,⑶25~27.
[7]产权分类考察 [J].北方经济,1999,⑸33~34.
[8]产权分类与产权制度选择 [J].学术论坛,1999,⑸37~41.
[9]核查待购企业的知识产权[J].青海大学学报,2003,⑵69~71转83.
[10]产权制度选择与委托代理 [J].山东经济,1999,⑹10~12.
[11]正确认识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J].求实,2001,⑵17~20.
[1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对策研究(合作,②人①))[J].经济纵横,2009,⑿43~46.
[13]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纵向考察(合作,③人②)[J].经济研究导刊,2010,⑺88~90.
4.竞争问题
[1] “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质疑 [J].学习与探索,1985,⑹72~75.
[2] “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再质疑 [J].理论探讨,1988,⑸64~67.
[3]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不属同一个规律 [J].中国经济问题,1988,⑴52~56.
[4]操起择优汰劣的利剑——谈谈变革中的竞争观念.观念世界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36~42.
[5]再谈竞争问题——需要限制社会主义经济中竞争规律本身的自发性吗? [J].山东经济,1986,⑸30~32.
[6]社会主义竞争没有消极作用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6,⑹35~39.
[7]国营商业的竞争与它对市场的调节 [J].商业经济与管理,1986,⑴45~48.
[8]论竞争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作用 [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7,⑶1~7.
[9]试论竞争对商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J].商业经济与管理,1987,⑷31~34.
[10]社会主义竞争与企业精神文明 [J].百家论坛,1988,⑴45~49.
[11]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对经济危机的不同作用,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12经济危机与可持续发展[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1176~189.
5.市场问题
[1]漫谈市场 [J].现代经济,1999,⑶58~60.
[2]略论市场 [J].长白学刊,1992,⑹21~25.
[3]市场涵义探微 [J].商业时代(A版),2001,⑴21.
[4]试解需求的内涵、特征与量的变动 [J].经济师,1999,⑺8~9.
[5]正确认识供给与需求 [J].理论学刊,1999,⑸34~36.
[6]加强市场规则建设 [J].中国经贸导刊,1999,⑾30.
[7]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与完善市场规则体系 [J].社会科学辑刊,2001,⑸62~66.
[8]健全市场规则体系的宏观对策 [J].宏观经济管理,2001,⑺48~49.
[9]略论市场规则体系[J].商业研究,2004,⑷110~112.
[10]规范经济行为,建立正常流通秩序(合作,②人②)[J].浙江学刊 ,1990,⑷34~36…42.
[11]个体工商户经营行为规范化的研究 [J].经济文献信息,1991,⑵55~58.
[12]论规范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行为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2,⑵68~72.
[13]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1,⑹6~9.
[14]健全市场参数体系的思考 [J].江苏经济探讨,1993,⑻2~4.
[15]市场调节的长处及制约因素 [J] .思与行,1993,⑺23~24.
[16]创造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 [J] .学术论坛,1993,⑸9~13.
6.市场机制问题
[1]论市场信号机制 [J].贵州社会科学,1993,⑸27~33…42.
[2]市场信号机制的功能及完善措施 [J].西藏党校 ,1993,⑷26~32.
[3]论市场压力机制 [J].贵州社会科学,1999,⑷2~8.
[4]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的横向考察 [J].中国经济问题,1989,⑵15~19…63.
[5]论消费竞争机制 [J].消费经济,1991,⑷21~26.
[6]健全风险机制的纵向考察 [J].市场与发展,1993,⑸11~12.
[7]健全市场风险机制的横向考察 [J].北方经济,1993,⑶43~44~20.
[8]培育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作用 [J].商业经济研究,1993,⑶23~25.
[9]论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及完善对策 [J].长白学刊,1993,⑷34~38.
[10]市场经济制衡机制考察 [J].求实,1993,⑻16~20.
[11]市场经济的制衡系统 [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6,⑷18…37.
7.计划与市场问题
[1]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若干问题讨论综述 [J].中央政策研究室参阅资料,1990~10~251~36.
[2]计划与市场结合方式三十种观点辑录 [J].学术研究动态,1990,⑾4~6.中央政策研究室简报,1990~12~22.
[3]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水乳交融式结合 [J].中国经济问题,1990,⑸1~9.
[4]计划与市场宜采取“水乳交融”式结合 [J].计划与市场探索 ,1990,⑸7~8…15.
[5]计划与市场的水乳交融式结合 [J].当代财经,1990,⑺51~52.
[6]计划与市场调节的“水乳交融”式结合及其实现途径[J].计划与发展,1990,⑿2~6.
[7]计划与市场的结合点和主辅关系 [J].社会科学动态,1991,⑶32~35.
[8]我党对计划与市场结合范围的探索 [J].长白学刊,1991,⑶35~38.
[9]论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和机制融合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1,⑴28~32.
[10]完善计划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运行机制的思路 [J].南京社会科学,1991,⑶44~49.
[11]论指令性计划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J].经济论坛,1991,⑷14~16.
[12]计划与市场结合方式若干新观点比较 [J].争鸣,1991,⑶22~26.
[13]计划与市场结合方式十种常见观点比较 [J].攀登,1991,⑸43~47…69.
[14]计划与市场融合机制具体形式考察 [J].经济问题探索,1992,⑴9~12.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的特性 [J].河南经济,1992,⑹8~9.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调控机制比较 [J].经济论坛,1992,⑿15~17.
[17]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保留的直接计划调节 [J].创造,1994,⑶25~26.
[18]我国市场经济必须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 [J].社会科学论坛(河北),1994,⑷49~52.
[19]国家直接计划调节范围预测 [J].经济预测,1994,⑹34~35.
8.宏观经济问题
[1]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研究综述 [J].经济学情报,1993,⑴54~60.
[2]宏观调控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 [J].计划与市场,1999,⑺4~5.
[3]软化进口需求刚性的宏观对策 [J].宏观经济管理,1994,⑶32~33.
[4]健全宏观调控的核心机制 [J].长白学刊,1997,⑸32~35.
[5]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十大经济职能 [J].天府新论,1993,⑷13~16…41.
[6]把完善社会保险作为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突破口 [J].理论学习,1993,⑻26~27.
[7]加快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N].经济学消息报,1993~07~08.
[8]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措施 [J].市场与发展,1997,⑹27~28.
[9]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策[J].劳动经济2001,⑶11~14.
[10]失业、再就业与失业保障 [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1999,⑶47~49.
[11]正确认识失业成因,推进保障制度创新 [J].学习与探索(河北),1999,⑷14~16.
[12]新中国50年劳动就业制度变迁纵览 [J].天府新论,2000,⑴11~16.
[13]若干生产要素收入偏高及其成因与矫正 [J].经济问题探索 ,1994,⑷13~15.
[14]新中国工资制度变迁纵向考察 [J].劳动经济,2000,⑴15~19.
[15]新中国50年宏观调控纵向考察 [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⑶12~22.
[16]我国就业政策的六十年变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⑽21~26.
9.信用问题
[1]健全信用制度的宏观对策[M].经济理论与教学改革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07160~167.
[2]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⑶116~120.
[3]审视科技信用缺失现象[J].科学管理研究,2004,⑷52~56.
[4]健全科技计划信用制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⑷74~78.
[5]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⑾20~22.
[6]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纵向考察[J].科技管理研究,2005,⑿29~32.
[7]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6,⑶66~69.
[8]加强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思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⑸52~56
[9]我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纵向考察[J].科学管理研究,2008,⑷55~58
[10]促使职业介绍招聘信息真实有效的思考 [J] .经济师,2000,⑻194~195.
[11]规范职业介绍行为的温州模式(合作,③人①) [J].浙江经济,2001,⑶36~37.
[12]通过健全科研信用制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9,⑸(上册)14~17.
10.其他经济问题
[1]我的经济观[J].社会科学家,2001,⑹4~5.
[2]推进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J].学术月刊,2005,⑴38~43.
[3]政治经济学原理值得研究的若干问题[J].长白学刊,2006,⑴73~75.
[4]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问题思索[J].天府新论,2008,⑶37~40.
[5]党对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贡献 [J].党政干部论坛,1991,⑹16~17.
[6]我党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重大意义 [J].求实,1991,⑺32~34.
[7]试谈产品价值与商品价值 [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3,⑴14~20.
[8]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认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⑼.102~106.
[9]按质论价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J].实践,1985,⑷20~21.
[10]运用函数图象讲解价值规律 [N].经济学周报,1986~06~08.
[11]扩大再生产公式的相互联系 [J].理论教学与研究,1984,⑴70~72.
[12]运用公式推导讲解政治经济学原理 [J].岭南学刊,1987,⑾31~36.
[13]资本论与莎士比亚戏剧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5,⑸16~20.
[1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背景下的人才队伍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7,⑴15~17
[15]我国专利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发展,2008,⑴118~119
(二)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
1.基础理论问题
[1]区域发展理论演进的纵向考察[J].云南社会科学2002,⑵33~37.
[2]区域发展理论概述[J].经济与管理论丛2003,⑶7~14.
[3]论发展规律 [J].发展研究,2001,⑸17~19.
[4]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与思考[J].求实,2002,⑼7~9.
[5]沿海发达地区宜实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 [J].沿海经济,2001,(4~5)14~15.
[6]经济区的内涵与划分原则 [J].贵州社会科学,2000,⑷27~30.
[7]合理划分经济区的思索[J].生产力研究,2007,⑺12~13.
[8]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对策 [J].理论界,1993,⑵14~16.
[9]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对策 [J].理论探索,1993,⑸36~38.
[10]专业化产业区发展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永康五金产业区为个案 [J].生产力研究,2007,⒆105~107.
[11]韦伯工业布局论的结构考察[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⑸64~67
2.区域制造业与集群问题
[1]台州做大做强龙头企业[J].当代经济,2004,⑽44~45.
[2]又好又快培育县域龙头企业——以台州所属各县域为例[J].乡镇经济,2007,⑷37~40
[3]推进区域制造业发展研究——以台州市为例[J].中国发展,2006,⑵48~52.
[4] “长三角”末端区域如何发展制造业[J].浙江经济,2007,⑴46-47
[5]制造业链式化转移探索[J].工业技术经济,2006,⑸99~101.
[6]转变制造业发展战略的一个思路[J].改革与战略,2006,⑺40-41
[7]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形式(②人①)[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⑸33~36.
[8]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合作,②人①)[J].科技管理研究,2006,⑸61~63.
[9]产业聚集的溢出效应分析[J].经济学家,2004,⑶77~80.
[10]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⑽226~228.
[11]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运行机理分析(合作,②人①)[J].天府新论,2007,⑸42~46.
[12]基于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⑵80~83.
[13]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取决于技术自主创新[J].经济论坛,2008,⑸13~14.
[14]产业集群突破生命周期拐点的关键,中国都市圈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研究[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0. 296~303.
[15]低碳经济条件下浙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合作,②人①) [J].中外企业家,2010,⑸(下)39~41.
3.区域产业问题
[1]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新视角[J].天府新论,2003,⑸46~48.
[2]加强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②人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⑵14~15.
[3]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思考 [J].求实,1997,⑻14~16.
[4]试论粮食生产中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合作,③人①)[J].粮食经济与科技,1993,⑷4~6.
[5]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区丘陵经济作物(合作,②人②) [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4,⑴23~30.
[6]增强市场观念,开发山区经济——金华衢州两市发展土特产品调查(合作②人②)[J].浙江学刊,1987,⑴79~81.
[7]变资源优势为创汇优势(合作,②人②) [J].浙江学刊,1988,⑷47~48.
[8]论浙江竹类资源开发的优势与竞争艺术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8,⑴14~18.
[9]提高我省滩涂开发效益的对策.论苑集萃(续二)[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0]浙江新围涂地农垦资源的开发方向 [J].经济地理,1994,⑹增刊9~12.
[11]加快台州地区港口资源开发的对策(合作,③人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5,⑹65~69.
[12]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的对策 [J].求实,1994,⑷19~21.
[13]外贸,绕过技术的壁垒[J].经营者,2003,⑹19~20.
4.区域开发与发展问题
[1]西部大开发应把重点放在大力培育区域主导产业上 [J].理论导刊,2001,⑷24~25.
[2]西部大开发应突破资本瓶颈制约 [J].经济学家,2001,⑵30~33.
[3]欠发达地区拓宽资本来源的思路[J].青海大学学报,2002,⑶59~61.
[4]欠发达地区加强招商引资的五大招数[J].发展,2002,⑹65~66.
[5]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思索[J].经济学家,2005,⑷102~105.
[6]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势能集聚.浙江省三门县加速经济发展经验调查笔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1,⑹70~71.
[7]浙江省台州市跨越式发展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⑽63~67.
[8] “长三角”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合作,②人②)[J].上海经济研究,2003,⑾49~52.
[9]努力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合作,②人①)[J].中国发展,2004,⑵65~69.
[10] Positive Analyses on the policy support system for promoting the civil innovative activities—— The case study of Taizhou China [M].Proceedings of China Private Economy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Forum 2007,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 573~582.
[11]我国古代农村土地开发思想管窥[J].乡镇经济,2008,⑸32~34.
5.区域政策与区域创新
[1]从引进技术走向自主创新——韩国科技创新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⑺(上册)58~60
[2]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理论导刊,2008,⑵108~109.
[3]国外如何运用政策促进科技创新(上)[J].党政论坛,2008,⑻60~62.
[4]建设促进创新活动的区域政策体系——以台州为例[J].中国发展,2008,⑶
[5]增强创新能力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以台州为例[J].乡镇经济,2008,⑾105~109
[6]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以台州市为例[J].城市,2009,⑶63~67.
[7]巩固促进科技创新的法律基础——《科技进步法》修改内容研究(合作,③人①)[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⑸77~81.
[8]运用科技进步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活动(合作,②人①)[J].贵州社会科学,2010,⑻98~102.
[9]意大利运用政策促进创新活动[J].长三角,2009,⑸45~47.
[10]美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管窥[J].黑龙江史志,2009,⒅16~17.
[11]日本运用长期发展规划推动科技创新[J].学理论,2009,⒆36~37.
[12]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创新实力考察[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⑶57~59…84.
[13]新加坡促进创新活动的主要对策(合作,②人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⑹94~97.
[14]俄罗斯运用政策促进创新活动(合作,②人①))[J].学理论,2009,(28)18~19.
[15]国外如何运用政策增强创新能力(合作,②人②) [J].管理观察,2010,⑴31~32.
[16]国外治理“三废”新技术概述(合作,③人①)[J].生态经济,2010,⑵124~127转172.
[17]瑞典高效的创新政策运行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0,⑹6~8.
[18]美国灵活有序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分析(合作,③人②)[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⑴6~8.
6.城市化问题
[1]增强地级市发展机制刍议 [J].浙江学刊,1997,⑷55~58.
[2]大力培育地级市主导产业 [J].中等城市经济,1997,⑶7~8…51.
[3]培育地级市主导产业的十大措施 [J].天府新论,1998,⑵41~44.
[4]加快浙江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J].浙江经济,2000,⑵54~55.
[5]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N].浙江日报,2001~1~87.
[6]推进西部中心地区城市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2,⑷20~21.
[7]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05,⑽268~270.
[8]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合作,②人②) [J].北方经济,2006,⑶66-67.
[9]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 [J].学术交流,2008,⑴68~73.
二、代表性著作
[1]经济运行与调控——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研究(31万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2.1~397.ISBN7—213—01024—7/F·161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36万字) [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08.1~462.ISBN7—5017—4711—3/F·3553.
[3]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23万字)[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04.1~258.ISBN7—5059—4033—3/I·2612.
[4]中国经济前沿研究(43万字,合著主笔) [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06.1~505.ISBN7—80170—115—1/Ⅰ·1.
[5]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56万字)[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12.1~639.ISBN7—5034—1234—8/K·0853.
[6]中国经济前沿再研究(42万字,合著主笔)[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12.1~488.ISBN7—80170—220—4/Ⅰ·2.
[7]中国经济前沿三研究(52万字,合著主笔) [M].群言出版社,2004-09.1~608.ISBN7—80080—361—9/Ⅰ·58.
[8]台州制造业发展研究(33万字,合著主笔)[M].群言出版社,2005—12.1-385.ISBN7—80080—488—7.
[9]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76万字,合著主笔)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1-622.ISBN7-5017-7681-4/F·6389.
[10]经济学新问题求解(51.2万字,个人专著)[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09.1~490.ISBN978-7-5017-8175-1/F·7173.
[11]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85.8万字,合著主笔)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0.1~614,ISBN978—7—5017—8781—4/F·7749.
[12]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65万字,个人专著)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8.1~566,ISBN978—7—5017—9369—3/F·8268.
[13]地方性高校招生就业问题研究(22万字,编著,主笔②人②)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01.1~279,ISBN978—7—80247—606—6/G·317.
[14]区域发展与创新(43.2万字,个人专著)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6.1~362,ISBN978—7—5017—9994—7/F·8392.
[15]国外发明创造信息概述(30万字,合著②人①)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08.1~394,ISBN978—7—5130—0077—2/N·004(3025).
[16]促进区域繁荣——以浙江为例(30万字,合著主笔)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1.1~384,ISBN978—7—5130—0233—2/F·374(3173).
[17]地方性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台州学院为例(30万字,编著,主笔②人②)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1.1~371,ISBN 978—7—5130—0218—9G·360(3165).
[18]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42.2万字,个人专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04.1~376,ISBN978—7—5136—0656—1/F·8803.
[19]八大工业国创新信息(49万字,合著,②人①)[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09.1~393,ISBN978—7—5130—0620—0/F·434(3554).
[20]区域产业成长与转移(34万字,合著主笔)[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09.1~276,ISBN978—7—5130—0740—5/F·445(3633).
4、0800060债券128张怎么买?
转债交易以手为单位,一手为10张,一般情况下买卖申报的数量为1手的整数倍(10张的整数倍),在卖出时,不足一手的部分需要一次性申报卖。
所以,配债中的120张就为12手,投资者可以正常交易,余下8张需要一次性申报卖出,不清楚的还可以问我哦,股票低佣金开户流程可私。
5、债券是什么?
债券是发行人为了募集资金向债权人发行的一种债权凭证。所以债券本质上是种债权凭证。
6、债券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想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的本质是债的证明书,具有法律效力。债券购买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券债务关系,债券发行人即债务人,投资者(或债券持有人)即债权人。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和金融工具具有如下特征 (1)偿还性。债券一般都规定有偿还期限,发行人必须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 (2)流通性。债券一般都可以在流通市场上自由转换。 (3)安全性。与股票相比,债券通常规定有固定的利率,与企业绩效没有直接联系,收益比较稳定,风险较小。,在企业破产时,债券持有者享有优先于股票持有者对企业剩余财产的索取权。 (4)收益性。债券的收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债券可以给投资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带来利息收益;二是投资者可以利用债券价格的变动,买卖债券赚取差额。
7、债券如何买卖的?
一、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由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柜台债券市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市场相互独立,各有侧重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类机构投资者;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为除商业银行之外的所有投资者,也是股民可以参与的主要债券市场;银行柜台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为在商业银行开户的个人和企业投资者。二、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主要有以下四个品种1、记账式国债。收益率较高,利息收入可以免交利息税;流动性强。在国债投资期间,如果需要资金随时可以变现,而持有期间的利息收入还是归投资者所有;品种多样,可选择性强。目前交易所交易的国债共有20个品种,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资金的期限要求,选择合理的品种,实现收益最大化。2、企业债券。其特点和国债极其类似,最大的不同就是企业债券的利息收入需要交纳20%的利息税。不过扣除该方面的因素,其收益率仍然要高于类似的国债,是小资金投资者理想选择。3、可转换债券。即可按一定的条件转换成股票的债券,身兼股票和债券两个特点,所以既能获得股票上涨带来的好处,又能在股票下跌的过程中体现债券的稳定,是想投资股票又畏惧股票风险的投资者的首选品种。4、回购。回购交易实质上是一种以债券为抵押品拆借资金的信用行为。对于资金拆出方,由于有足额的债券作为抵押,基本不存在风险,而收益又高于同期银行存款,是无风险投资的最佳选择。做交易所债券市场,需拥有证券账户,其具体操作类似于股票买卖。债券交易以手为交易单位,1手=1000元面值(债券回购是以10万元为1手)。每笔申报最小1手,最大1万手,价格变动单位0.01元,交易手续费为0.1%,不需要交印花税,可当天买卖。三、普通投资者如何选择购买国债1、影响债券价格波动因素市场利率水平决定债券价格高低。市场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市场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高。影响市场利率短期波动的因素有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市场资金供给状况、人们对利率升降的预期等。衡量个券价格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个券的到期收益率。一般来讲,剩余期限相同的债券到期收益率基本相同、剩余期限长的债券到期收益率高于剩余期限短的。债券的剩余期限与票面利率也影响债券价格的波动。,剩余期限长的券种价格对利率波动更加敏感,市场利率水平上升,剩余期限长的券种价格下跌幅度要大,反之亦然;而剩余期限相同,票面利率低的券种价格相对利率波动更加敏感。2、国债投资讲究组合个人投资国债,应根据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以及资金的长、短期限来计划安排。如有短期的闲置资金,可购买记账式国债或无记名国债。因为记账式国债和无记名国债均为可上市流通的券种,其交易价格随行就市,在持有期间可随时通过交易场所变现。如有三年以上或更长时间的闲置资金,可购买中、长期国债。,国债的期限越长利率就越高。对收益的稳定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组合投资能保证收益的稳定性。例如将资金分作3等份,分别投资于期限为1年、2年、3年三种不同类别的债券,这样每年都有1/3到期,收益相当稳定。或者为了保证流动性而投资于短期国债,或为确保债券收益持有长期债券,不买入中期债券。国债不仅仅是保值增值的工具,更是一种理想的投资工具。投资者持有国债以后,一是可以将国债作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二是将未到期的国债提交银行贴现;三是将国债进行市场投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