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油田原油性质(原油组成)
1、新疆克拉玛依有多少石油储量?
中新社乌鲁木齐二月二十二日电(汪金生简新)记者综合新疆克拉玛依、塔里木、塔河和吐哈四大油田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二00七年新疆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二点二亿吨,其中克拉玛依油田为六千九百六十万吨,塔河油田为九千五百三十万吨。至此,新疆五十余年来已经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三十八点二亿吨,为新疆地区原油稳定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疆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预测石油资源量二百零八亿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地区。在中国东部陆上老油田经过多年开发,稳产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新疆及时承担起了增储上产的重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新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其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稳步上升,过去五年间,新疆每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均保持在二亿吨以上,成为中国石油储量增长的主力地区。
在储量增长的同时,新疆加大石油资源的开发力度,原油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二00七年生产原油二千六百四十万吨,比上年增长一百四十万吨,占当年中国原油增长量的一半。
根据克拉玛依等四大油田的生产计划,新疆今年将生产原油二千七百四十万吨,比上年增加一百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2、关于克拉玛依的石油发展史
据说有个叫财金通的软件可以。不过,普通的期货行情软件也可以使用的,下载一个模拟平台就行了。
3、石油及油品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石油的物理性质随其化学组成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性质的石油,对开发、集输、贮存、加工影响较大,因此其经济评价也各不相同。
1)石油的颜色 颜色与原油中含有的胶质、沥青质数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深色原油密度大、粘度高。液性明显的原油多呈淡色,甚至无色;粘性感强的原油,大多色暗,从深棕、墨绿到黑色。我国玉门、大庆等油田的原油多呈黑褐色;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原油呈茶褐色;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原油多呈淡黄色;四川、塔里木、东海等盆地的一些凝析气田所产凝析油从浅黄色到无色。
2) 石油的臭味 是由于原油中所含的不同挥发组分而引起。芳香属组分含量高的原油具有一种醚臭味。含有硫化物较高的原油则散发着强烈刺鼻的臭味。由于含硫化物较高,因此这类原油在加工时,需要增加专门的处理装置而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我国主要油田的含硫量较之中东地区原油的含硫量(高于2%)低得多,大庆油田原油含硫量不到1‰,胜利油田原油含硫量也多不超过1%。
3) 石油的密度 指在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气原油单位体积的质量。以吨每立方米(t/m3)或克每立方厘米(g/cm3)表示。石油相对密度(以往文献曾以比重表示)是15.5℃或20℃时原油密度与4℃时水的密度的比值。国际上常用API度作为决定油价的标准。API度与相对密度的相关关系式为:API度(15.5℃)=(141.5/相对密度)-131.5,API度大,相对密度小。水的API度为10。密度大小与石油的化学组成、所含杂质数量有关。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密度大,颜色深;低分子量烃含量高,密度小。不同地区、不同地层所产原油密度有较大的差别。原油按其密度可分为四类:轻质原油(密度<0.87g/cm3),中质原油(≥0.87~0.92g/cm3),重质原油(≥0.92~1.0g/cm3),超重质原油(≥1.0g/cm3)。我国生产的原油密度变化也较大,大庆(多在0.8601g/cm3)、长庆(0.8437g/cm3)、青海尕斯库勒(0.8388g/cm3)等地区所产原油多属轻质原油;胜利(多数在0.8873g/cm3左右)、辽河(0.8818g/cm3)等地区所产原油多属中质原油;胜利孤岛(0.9472g/cm3)、大港羊三木(0.9492g/cm3)、辽河高升(0.9609g/cm3)、新疆乌尔禾(0.9609g/cm3)等油田所产原油则属重质原油。
4) 石油的粘度 指液体质点间移动的摩擦力,以m Pa·s表示。粘度大小决定着石油在地下、在管道中的流动性能。一般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有密切关系。通常原油中含烷烃多、颜色浅、温度高、气溶量大时,粘度变小。而压力增大粘度也随之变大。地下原油粘度比地面的原油粘度小。
根据粘度大小,将原油划分为常规油(<100mPa·s),稠油(≥100~<10 000mPa·s),特稠油(≥10 000~50 000mPa·s)和超特稠油或称沥青( >50 000mPa·s)四类。
由于测定绝对粘度较烦杂,在研究中常用恩氏粘度计测定相对粘度。相对粘度指液体的绝对粘度与同温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比。
我国原油粘度变化范围较大。大庆白垩系原油(50℃)粘度在19~22mPa·s,任丘震旦亚界原油(50℃)为53~84mPa·s,胜利孤岛原油(50℃)为103~6451mPa·s 。
5) 石油的荧光反应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受激发发光,并在照射后所发光立即消失的这种荧光反应特性,普遍被用于野外工作时作为判断岩石中是否含有石油显示的重要标志。按发光颜色的不同以及分布的情况,大体可推测所显示的石油组分及其百分含量。一般油质呈天蓝色,胶质呈黄绿色,沥青质呈棕褐色。
6) 石油的旋光性 石油在偏光下,具有把偏光面向右旋转的特性。偏转度一般小于1°。旋光性是有机质所特有的一种性质,而且当加温至300℃时即消失。因此,在研究石油生成时,常以这种旋光性和在石油中发现的素(由动植物色素如叶绿素或血红素变化而成,并在温度超过200℃时被破坏)的存在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依据。
7) 石油的溶解性 石油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如苯、香精、醚、三氯甲烷、硫化碳、四氯化碳等,也能局部溶解于酒精之中。原油又能溶解气体烃和固体烃化物以及脂膏-树脂、硫和碘等。
8) 石油的凝固点与含蜡量 凝固点系指原油从流动的液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固态时的温度。这对不同温度尤其在低温地区考虑贮运条件时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根据凝固点高低,石油可分为高凝油(≥40℃)、常规油(≥-10~<40℃)、低凝油(<-10℃)三类。我国多数油田所产原油的凝固点,在15~30℃之间。石油含蜡量系指原油中含石蜡的百分数。石蜡在其熔点温度(37~76℃)时溶于石油中,一旦低于熔点温度,原油中就出现石蜡结晶。我国主要油田所产原油的含蜡量较高,大约在20%~30%之间。大庆萨尔图油田含量多在22.6%~24.1%,河南魏岗油田为42%~52%,江汉王场油田为2.8%~11.4%,克拉玛依油田仅7%左右。含蜡量高的原油凝固点也高。
9) 石油的燃烧特性 石油和成品油可燃程度随温度而异,表现在闪点、燃点和自燃点的差异。“闪点”指石油在容器内受热,容器口遇火则发生闪火但随之又熄灭时的温度。“燃点”指受热继续升高,遇火不但出现闪火而且引起了燃烧的温度。“自燃点”指原油在受热已达到相当高的温度,即便不接触火种也出现自燃现象的温度。石油是由具不同沸点的烃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与水(沸点为100℃)不同,没有固定的沸点。其闪点随具不同沸点化合物的含量比例不同而各有差异。沸点越高,闪点也高。如石油产品中煤油闪点在40℃以上,柴油在50~65℃之间,重油在80~120℃,润滑油要达到300℃左右。自燃点却相反,沸点高的成品油,自燃点降低,如汽油自燃点为415~530℃,裂化残渣油自燃点约270℃,石油沥青则降至230~240℃。石油作为一种混合物,其闪点在-20~100℃之间,而自燃点则为380~530℃之间。
10) 石油的馏分组成 由于石油是由具不同沸点的烃化合物混合而成,因此通过控制不同的温度而可分别获得不同的石油产品
这个问题很复杂!详情参考下面资料!
http://enku.baidu./vie/8d55e31ba216147917112870.html
4、克拉玛依断阶带油田分析
克拉玛依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拉玛依市区附近,东南距乌鲁木齐市约400km。油田呈NE—SW向展布,长约50km,宽约10km。
克拉玛依油田发现于1955年10月,发现井为克拉玛依1号探井,位于油田西部二区南黑油山背斜轴部。该井于1955年7月6日开钻,10月20日完钻,完钻井深620m,钻穿侏罗系、三叠系进入石炭系完钻。产层为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下亚组(T2k1)S7砂层组,井段为487.5~507.5m。折算日产油19.62t。
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后,立即在盆地西北缘展开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到1958年基本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的规模,并选定了一区、二区和七东区陆续投入正式开发。
克拉玛依油田共钻各类探井1000多口,钻各类开发生产井6300多口,油田的采出程度为16.09%,综合气油比100m3/t,综合含水率59.7%。
5.1.1构造及圈闭特征
克拉玛依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带上,受断裂带控制。冲断带呈NE向展布,由红—车断裂带、克—乌断裂带、乌—夏断裂带组成。克拉玛依油田处于克—乌断裂带的西南端,即克拉玛依—白碱滩段。
主断裂穿过油田中部,NE走向,断面向NW倾,上陡(60°~75°)下缓(20°~45°),呈“犁状”。以三叠系底界计算,其垂直断距280~1200m,水平断距100~1400m,断裂发生于海西晚期,活动一直延续到燕山早期的中侏罗世末期,断裂带隐伏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沉积层之下,为油气聚集创造了良好的保存条件。主断裂具有明显的同沉积性,使上下盘地层有显著的差别。在长期构造活动中,主断裂又派生出若干分支断裂。从其走向可分为两组:一组近东西向,主要包括有南黑油山断裂、北黑油山断裂、南白碱滩断裂、北白碱滩断裂等;另一组为NW-SE向,主要有大侏罗沟断裂带等。由于断裂在剖面上呈雁行状的切割,使油田形成了由北西向南东逐级下降的断阶构造。地层为由北西向南东倾的单斜,倾角一般为5°~10°;近断裂附近往往形成局部挠曲或鼻状构造,地层倾角可增大到15°~25°;根据断裂的切割情况,油田被划分成10个开发区,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黑油山区(图5.1)。
克拉玛依油田东南方的玛纳斯湖生油凹陷,是油田的主要油源区。从晚二叠世开始至白垩纪末,盆地逐渐扩大,各时期沉积向边缘地区逐层超覆,因而使处在边缘相的克拉玛依油田地区形成5次大规模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加之断裂活动相伴随,为油气的运移和储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其构造和沉积的背景下,具有克拉玛依油田多种类型的圈闭,主要是:
图5.1 克拉玛依油田综合图
(1)断块圈闭
多为沿主断裂线分布的前缘断块,即被两条断裂所夹持的封闭型断块,如七区、九区南部的小断块区等。
(2)断裂遮挡的地层超覆圈闭
各区块克下组油藏多属此类。
(3)断裂遮挡的岩性圈闭
如五区、八区的中三叠统油藏、上二叠统乌尔禾组油藏等。
(4)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
多见于主断裂上盘,侏罗系、白垩系超覆不整合在石炭系或三叠系之上,形成浅层稠油藏,如六区、九区上侏罗统齐古组油藏等。
(5)潜山型不整合圈闭
地层超覆不整合面之下,往往形成基岩潜山型不整合圈闭,如一区、三区、六中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五区、七区和九区南部下二叠统佳木河组(P1j)火山碎屑岩油藏(图5.2、图5.3)。
图5.2 克拉玛依油田五区—三区油藏剖面图
5.1.2储集层
5.1.2.1储集层简况
(1)石炭—二叠系(C—P1)
以中基性火山喷发岩为主,其次为少量酸性喷发岩、轻变质砂砾岩和凝灰岩。以裂缝和次生溶孔、晶间孔为主的双重介质的低容量、低—中渗透性的储集层,多分布于主断裂上盘、前缘断块以及主断裂下盘的基岩中。该类储集层的探明储量约占油田探明储量的18.7%。埋藏深度各断阶带不同,一般为400~3000m。在剖面中储集层多分布在不整合面以下50~300m范围内,300m以下多为零星储集层或油气显示。
(2)上二叠统乌尔禾组下段(P2ura)
为巨厚冲积-洪积扇致密砾岩(扇体分水上和水下两部分),以微裂缝、次生溶孔、晶间孔为主的低容量、特低渗透性储集层。主要分布在主断裂下盘的八区,埋藏深度2800~3000m。
(3)上二叠统乌尔禾组上段(P2urb)
为中厚层状砾岩与泥岩互层,以粒间溶孔、晶间孔为主的低容量、低渗透储集层,主要分布在主断裂下盘的五区。埋藏深度2200~2800m。
图5.3 克拉玛依油田六、七、八、九区油藏剖面图
(4)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下亚组(T2k1)
以洪积扇砾岩夹泥岩为主,次为山麓河流相砂砾岩和泥岩交互层、滨湖三角洲相细砂岩和泥岩互层。孔隙以粒间孔为主的中等容量、中低渗透性储集层,是油田的主要储集层,遍布全油田,埋藏深度300~2200m。剖面上可分为两个砂层组。
(5)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上亚组(T2k2)
为山麓河流相砂砾岩与泥岩交互层。孔隙以粒间孔为主的中等容量、中等渗透性储集层,是油田的另一主要储集层,遍布全油田。埋藏深度150~2000m。剖面上可划分为5个砂层组和10个砂层。
(6)上三叠统白碱滩组(T3b)
该组岩性为分流平原相的灰色中—细砂岩与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灰黑色泥岩交互层。孔隙以粒间孔、粒间溶孔为主的中等容量、低渗透性储集层,是油田的次要储集层,只分布在七中区、七东区和八区。埋深900~1900m。剖面上可划分为3个砂层组,即Bj1、Bj2、Bj3。只有Bj1是主要储集层。
(7)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
该组岩性为辫状河流相砂砾岩与河沼相泥岩、煤层交互层。孔隙以粒间孔为主的中等容量、中高渗透性储集层。主要分布在主断裂下盘的七区、八区和五区东部。埋藏深度850~1800m。剖面上可划分为5个砂层组。
(8)上侏罗统齐古组(J3q)
该组岩性为河流相中—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砂岩孔隙以粒间孔为主的大容量、高渗透性稠油储集层。主要分布在主断裂上盘的六区、九区地层超覆尖灭带上。埋藏深度150~350m。剖面上可划分3个砂层组,即G1、G2、G3。G2砂层组为主要储集层。
5.1.2.2储集层沉积相特征
(1)冲积-洪积相砂砾岩储集层特征
作为油田主要储集层的冲积-洪积相砂砾岩具有下列明显的特征:
1)储集层平面展布明显受控于沉积环境:克下组(T2k1)洪积扇砂砾岩平面呈扇形展布,扇体由源区向盆地内可分为扇顶、扇中和扇缘3个亚相带;每个亚相带又可细分出2~4个微相。扇体侧向毗邻叠加形成洪积裙,使储集层叠合连片分布。克拉玛依油田自东向西大体上可划分出5个扇体:六-七-八区扇、三2-四-七西区扇、三3-三5区扇、二中-五1区扇、四2区扇。
克上组(T2k2)和八道湾组(J1b)为山麓河流相和辫状河流相砂砾岩储集层,多沿河流主流线呈条带状分布,山麓河流相砂砾岩体规模较小,明显地呈条带状,而辫状河流相砂砾岩体规模大,主流线呈披麻状分布,砂砾岩侧向叠加,形成具有方向性的连片砂砾岩体。
2)储集层岩性变化大,粒度组成复杂:储集层岩性以砾岩为主,一般可占沉积厚度的50%~80%,扇积或河床沉积往往可达100%,单层厚度大,层数多。而扇缘粒度明显变细,砾岩所占比例减少,一般在30%以下,单层厚度薄且层数少。洪积相砂砾岩为砾、砂、泥混杂,分选差,分选系数3~8,泥质含量可达10%~18%。单个砂砾岩体在空间展布并不大,但往往明显错叠构成复合砂砾岩体,使泥岩隔层失去稳定性。
3)储集层物性变化大,多为中等孔隙和中低渗透性:在埋藏较浅的主断裂上盘,砾岩孔隙度为17.5%~24%,平均为20.02%;在埋藏深的主断裂下盘孔隙度明显降低,为10.7%~23%,平均为15.6%。即使是在同一岩性段中孔隙度也可相差4.4%~8.9%。砾岩渗透率的变化更剧烈,它与孔隙度没有明显的关系可寻,一般渗透率在100×10-3μm2以下;同一砂砾岩体渗透率级差可达数十倍。在剖面上渗透率多呈复合韵律变化;一般在砂砾岩单层的中、上部渗透率最好。渗透率分布为槡rx型,渗透率变异系数一般大于0.8。冲积—洪积相砂砾岩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即为没有胶结物充填的支撑砾岩,砾径3~10cm,砾石互相支撑堆积于沉积层中。这是洪积相沉积中的筛滤结构,是在成岩过程中未被充填的残留部分。在剖面结构中所占相对密度不大,一般厚度为30~50cm,但渗透率特高,对注水开发有较大的影响。
4)储集层孔隙结构复杂,形成“复模态”结构:在不同粒径砾石支撑的孔隙中,充填了各种粒级的砂,砂粒间又被胶结物和其他微粒充填,这种结构称为“复模态”,其特点如下:
(a)孔隙类型多种多样:原生孔隙有粒间孔、界面孔、粒内孔和杂基孔;次生孔隙有溶模孔、晶间孔和交代孔;微裂缝有构造缝和解理缝,但以粒间为主。
(b)孔大喉小连通性能差:一般孔隙直径10~200μm,而喉道半径只有0.1~2μm。孔喉比高达30~150,孔喉配位数一般为2~3。
(c)孔隙大小分布极不均匀:从压汞毛管压力曲线正态概率图上可见,孔喉累积频率分布曲线一般呈多段式,孔喉分布频率直方图上呈双峰、三峰或平峰,峰态值在1.0以下,分选系数为3.7~4.4。
(2)河流相砂岩储集层特征
分布在超覆尖灭带的上侏罗统齐古组(J3q)浅层稠油储集层,属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由于时代较新,埋藏浅,与下伏稀油储集层有显著的差别。
1)剖面上为正旋回结构的辫状河流相沉积特征:上侏罗统齐古组(J3q)超覆沉积在中、下侏罗统或中、上三叠统之上,个别地区超覆在石炭系之上。目前已发现的该组储集层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油田的六、九区。在区内为一套辫状河流相沉积,剖面上由3个正旋回组成,总沉积厚度平均为114m。按旋回自上而下划分为3个砂层组,命名为G1、G2、G3。G1为河流晚期沉积,以漫滩的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在区内遭受剥蚀严重,多被上覆下白垩统吐谷鲁组(K1t)超覆不整合,残留不全,平均残留厚度为17.4m,在区内为非储集层。G2为辫状河流的发育时期,沉积厚度平均71.5m,是一套完整的正旋回结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2个砂层(G21、G22)。中下部(G22)47.8m为辫状河床和心滩沉积,底部一般可见3~5m的砾状砂岩和砂质砾岩,向上渐变为中—细砂岩,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是区内主储集层;上部(G21)则以漫滩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偶夹细粉砂岩薄层,沉积厚度平均为23.7m,水平层理发育,是区内的次要储集层。G3为河流早期沉积,沉积厚度变化大(17~52m),岩性偏细且变化大,以漫滩泥岩、泥质砂岩为主,多见水平层理,局部地区为河床砂砾岩和中—细砂岩,多呈条带状分布,平均沉积厚度为25.4m,为区内次要储集层。
2)储集层具有胶结疏松、物性好的特征:砂岩渗透率,经153块样品分析变化在(100~10000)×10-3μm2之间,全区平均为2000×10-3μm2。渗透率的分布属γ(χ2)型,平面上的变化明显与沉积相带有关,而剖面上的分布多呈低—高—低的复合韵律型,少数为低—高的反韵律型。
3)以原生的粒间孔隙结构为主。
4)储集层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齐古组砂岩储集层具有复杂的油层组合形态。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在砂层中常夹有泥质条带和不含油的致密砂层。因此,油层系数(油层有效厚度与相应的砂砾岩沉积厚度之比)一般较小,为0.3~0.75;单油层层数可达6~7层,一般均在3层以上。不同砂体的渗透率差异大,平面上渗透率级差可达5~12倍,纵向上可达87倍,非均质系数达0.29~0.67。对比主要储集层中的各砂层,以G22-1非均质性最严重,G3次之,G22-2相对较好。
5.1.2.3石炭-二叠系储层特征
从目前的资料看,克拉玛依油田石炭—二叠系储集层可分为2种类型。
(1)以八区上二叠统乌尔禾组下段(P2ura)为代表的巨厚致密砾岩储集层
上二叠统乌尔禾组下段(P2ura)巨厚致密砾岩主要分布在克—乌下盘掩伏带。目前发现的油藏只见于八区。这是一套冲积-洪积相的巨厚砾岩,沉积厚度111~815m。岩性为砂质不等粒砾岩,几乎没有泥岩夹层。砾岩的粒度区间很宽,颗粒大小混杂,分选极差,但可见粒度递变层理。颗粒成熟度低。砾岩成岩后生作用严重,主要表现在成岩压实严重,颗粒表面绿泥石化、火山喷发物的脱玻化、硅化,形成了一定的晶间孔;在淋滤及压溶作用下形成部分颗粒的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及压溶缝等,使之几乎全失去了原生孔隙,产生了一套次生孔隙体系。据岩心分析统计,原生的粒间孔只占9%,孔径为60mm;溶蚀孔占49%,孔径为70~200mm;晶间孔占20%,孔径一般为14mm;交代孔占13%,孔径一般小于24mm。另外,据铸体薄片观察,砾岩孔隙结构有孔大喉小的特征,喉道半径均值仅0.06mm,且分选较差,孔喉配位数为2~3,而孔喉比为317。从岩心观察中发现2期裂缝,一期为倾角小于30°的低角度裂缝,形成较早,多为方解石充填;另一期为高倾角(60°~80°)裂缝,未充填,缝宽为0.3~1.1mm。裂缝多见于储集层的中、下部。
砾岩孔隙度变化在5%~13%之间,平均为9%;空气渗透率均小于1×10-3μm2。
这类储集层除见于八区之外,还见于五区和七区下二叠统佳木河组(P1j)的中、上部砂砾岩等。
(2)以一区石炭系(C)为代表的火山岩储集层
克拉玛依油田沿主断裂上下盘分布着火山岩储集层。该类型规模最大的是一区推覆体核部的石炭系玄武岩储集层,其次为七中区下二叠统佳木河组(P1j)下部安山-玄武岩储集层、六中区石炭系安山岩储集层、九区石炭系安山岩储集层、五区下二叠统佳木河组(P1j)安山-玄武岩储集层、八区下二叠统佳木河组流纹岩储集层等。
一区石炭系玄武岩储集层,分布面积约30km2,埋藏深度一般变化为800~1100m。钻井揭露厚度300~1100m(未见底),属于基岩块状储集层。据岩心观察统计,玄武岩喷发系数(火山角砾岩岩体/火山熔岩岩体)为18%~22%,属裂隙中心式喷发。据现代火山喷发的实地观察,火山岩相可划分为:爆发相-火山角砾岩相、溢出相-火山熔岩相、过渡相-火山角砾熔岩相、漂散相-凝灰岩相。一区玄武岩储集层亦大体可划分为:爆发相-玄武质角砾岩相,分布在一区中部偏北,紧靠北黑油山断裂;溢出相-玄武质熔岩相,分布在玄武质角砾岩带外围,占据了一区的大部分面积;漂散相-玄武质凝灰岩相,分布在一区的边缘地带,有向二区增多的趋势;过渡相在一区很难划分成带,只在剖面上见有玄武熔岩与玄武质角砾岩的混合带。
一区石炭系玄武岩储集层,在三叠系沉积之前长期暴露于地表,遭受强烈的风化剥蚀,因此,火山岩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风化壳的分带性: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一区石炭系风化壳自上而下大体可分为4带:风化带,厚0.5~14m,是形成基岩油藏的良好盖层;崩解带,位于风化带之下,厚约200m,其厚度的变化,随古地貌高低而变化,古地貌高者,崩解带则厚,反之则薄,这为油气向高部位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淋滤带,位于崩解带之下,厚200~300m,在地层水作用下,使玄武质熔岩遭受不同程度的淋滤蚀变,微裂缝和次生孔隙发育起来,形成了一定的储集空间;滞流带,位于淋滤带之下,距风化带500~600m以下。由于长期地层水的沉淀作用,使早期形成的构造缝、火山岩原生缝、洞等均已充填,导致储集性能极差。
2)玄武岩体蚀变:其蚀变形成了自生矿物绿泥石、绿泥石-沸石、绿泥石-蛋白石、绿泥石-方解石、沸石-方解石、沸石-蛋白石、沸石、石英-蛋白石、方解石等。
3)裂缝发育,且分期性显著:据荧光薄片资料统计,大致可将裂缝的形成划分为3个时期:一期裂缝主要发育在块状玄武岩段和凝灰岩段,裂缝密度为38条/100cm2,发光缝占40%左右;二期裂缝主要发育在蚀变玄武岩段,裂缝密度为40条/100cm2,发光缝大于70%;三期裂缝主要发育在火山角砾岩段,裂缝密度80条/100cm2,发光缝达100%。3期裂缝的发光率不同,还与其充填的自生矿物有关,早期缝多充填早期析出矿物如绿泥石、蛋白石,不易被水溶解,溶蚀孔、缝不发育,发光率低;二、三期缝多充填中晚期析出矿物如沸石、方解石类,易溶于水,溶蚀孔缝发育,发光率高。
一区玄武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可分为4种类型:
1)玄武质岩熔角砾岩:为油缝型储集层,孔隙度大于20%,渗透率大于40×10-3μm2。根据霍布森公式计算的非润湿相饱和度为79.6%,退汞率较高(57%)。为大孔、中喉道组合。
2)角砾状玄武熔岩:深蚀孔、晶间孔交互分布,压汞毛管压力直方图为无峰曲线,连通喉道为微裂缝,孔隙度、渗透率极低,非润湿相饱和度为65%,退汞效率中等(36.8%)。大中孔、小喉道组合。
3)蚀变玄武岩:玄武岩蚀变后生成次生矿物沸石、绿泥石等,因而产生晶间孔、溶蚀缝、洞。但孔隙度低,渗透率高,非润湿相饱和度为48.6%,退汞效率中等;渗流好而孔隙储集性能差。
4)致密块状玄武岩:该类火山岩的蚀变程度较差,大部分由玻璃质组成。孔隙度很小,如无裂缝发育,则无储集渗流能力;如有裂缝发育,则为纯裂缝性储集层。
由上述可见,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与其岩性、岩相及其风化模式密切相关。
据岩心观察统计,一区石炭系玄武岩储集层的裂缝产状及发育程度为:
(a)低角度(小于45°)裂缝:频率为37%,缝宽一般小于8mm。
(b)中角度(45°~60°)裂缝:频率为1%~35%,缝宽一般小于1~3mm。
(c)高角度(60°~80°)裂缝:频率为30%,缝宽一般大于5mm。
岩心分析的基底孔隙度平均为7.2%;空气渗透率为1.2×10-3μm2;测井综合解释的裂缝孔隙度为0.8%,利用复压资料计算求得有效渗透率为5.4×10-3μm2。据生产动态反映,主裂缝方向与北黑油山断裂方向近于平行。
综上所述,火山岩储集层远较沉积岩储集层复杂。在复杂的火山岩岩性、岩相控制下,经风化蚀变,形成了以次生孔隙为主的储集空间,裂缝和微裂缝是油气渗流的主要通道,这就是非均质程度很高的小容量、低—中渗透性的多重介质系统的火山岩储集层。
5.1.3油气藏类型及流体性质
克拉玛依油田是多种油藏类型叠合的油田。从总体上看,主要的油藏是:与断裂遮挡有关的单斜-岩性油藏、地层超覆尖灭油藏、基岩油藏。三叠—侏罗系油藏的主要类型是第一类;稠油油藏的主要类型属第二类;石炭—二叠系油藏属第三类。据已投入开发的49个层块,其油藏性质可分为5类。
克拉玛依油田地面海拔平均为300m,油层中部深度为150~2900m。油藏中部海拔为150~2600m。油藏的原始地层压力变化在1.8~34.85MPa,压力系数变化在1.02~1.71之间,不同的断块、不同的层系,都有自己独立的压力系统。地层压力随埋藏深度增加而增高,而压力系数的变化却没有规律。
油藏的压力变化在1.8~29.6MPa之间。在克—乌断裂上盘各层块,油藏的原始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基本接近,属饱和油藏。而克—乌断裂下盘各层块,原始地层压力均高于饱和压力,油藏的饱和度一般在80%左右,属高饱和度油藏。油藏温度随埋藏深度而变化,为17~72℃。
克拉玛依油田天然驱动类型以溶解气驱为主,弹性驱动为辅,且仅见于克—乌断裂下盘各油藏,弹性能量有限。在少数层块构造低部位见有边水,但很不活跃,无明显的油气界面。
克拉玛依油田的地面原油性质,总的变化趋势与油藏埋深密切有关。在主断裂上盘的高断块,油藏埋藏浅,地面原油相对密度高(0.86~0.92),黏度大(20℃时为50~4200mPa·s),凝固点低(-45~-20℃),含蜡量低(微量至5%),多属低凝油。而地层原油饱和程度高,均在90%~100%,地饱压差趋近于零,原始溶气量较低(5~50m3/t),原油相对密度较高(0.8~0.86),黏度较高。溶解气相对密度0.62~0.75,甲烷含量达70%~80%。主断裂下盘,油藏埋藏深,地面原油相对密度低(0.79~0.85),黏度小(20℃时为20~100mPa·s),凝固点高(-10~+15℃),含蜡量高(3%~7%),为普通原油。而地层油饱和程度较低(80%左右),地饱压差在2MPa左右,原始溶气量较高(50~150m3/t),原油相对密度较低(0.67~0.8),溶解气相对密度较高(0.7~0.82),甲烷含量为80%以上。
地层水在油田上不活跃,只见于分割的断块区构造低部位。水型以重碳酸钠型为主,氯化钙型次之。三叠系及其以上地层的水矿化度变化在6~7.2g/L之间,三叠系以下地层的水矿化度变化在7~49g/L之间。
5.1.4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克拉玛依油田成藏控制因素中,构造条件为主控因素:
1)油源丰富,油田近临玛纳斯富油气坳陷,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供油,还可能有石炭系烃源供油的潜在因素,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2)断裂构造发育,存在多个不整合,为油气运移、储集创造了条件。
3)储油构造发育良好,圈闭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与断裂有关的圈闭尤为发育。
4)储集条件优越。本油田储集层系有石炭—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砂岩、砾岩储层,还有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等多层系、多类型储集体。
5)构造形成期与烃源岩生、排、运期匹配,大体在侏罗纪,即已处在生烃、排烃高峰期时适遇大批构造圈闭定型,后又历经多次构造运动,多次不整合面发育以及出现多次地层超覆,形成了重要地层、岩性圈闭,为油气聚集创造了必要的空间场所。
6)克拉玛依油田分布在西北缘克—乌冲断带上,该构造带是准噶尔弧西翼构造成分,以断裂为主,具左行扭动特点,为压扭性,断裂分支较多,形成入字型、雁行型、小型帚状以及反S形等多种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型式,为油气富集创造有利条件。
5、原油的物理特性包括哪些?
ABC....物性应该有 相对密度 凝点 含蜡 含硫 胶质 沥青质
6、石油的组成
烃的混合物
7、急!原油的特性是什么?
石油也称原油或黑色金子,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差别。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当今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
原油中碳元素占83%一87%,氢元素占11%一14%,其它部分则是硫、氮、氧及金属等杂质。
石油的发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应用石油的国家。
900年前宋代著名学者沈括,对我国古代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知识方面提出了极其卓越的见解。他的见解比西欧学者最初认识到化石是生物遗迹要早四百年。有一次沈括奉命察访河北西路时,发现太行山山崖间有很多螺蚌壳及如鸟卵之石,从而推断这里原来是太古时代的海滨,是由于海滨的介壳和淤泥堆积而形成的,并根据古生物的遗迹正确地推断出海陆的变迁。
1080年(元丰三年),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在任上他发现和考察了鹿延境内石油矿藏与用途。他说:“鹿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 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恫恫而出。土人以雉尾囊之,乃采入罐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道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从上面记载来看,沈括不仅发现了石油并且也知道了他的用途。虽然他当时所谓用途着重于烟墨制造,但他确预料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远见为今天所验证。而今天我们所说“石油”二字也是他创始使用的,并写了我国最早的一首石油诗:“二朗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沭阳尘。”
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是在1967年。这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40.4%,而煤炭所占比例下降到38.8%。石油需求的增长和石油贸易的扩大起因于石油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使用。一战以前,石油主要被用于照明,主要产油国美国和俄罗斯同时也是主要的消费国。在一战中,石油的战略价值已初步显现出来,由于石油燃烧效能高,轻便,对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世纪20年代,由于石油成为内燃机的动力,石油需求和贸易迅速扩大。据王亚栋的统计,到1929年石油贸易额已达到11.7亿美元。该时期国际石油货流的流向主要是从美国、委内瑞拉流向西欧。同时,苏联的石油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末,美、苏成为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国际贸易开始在全球能源贸易中占据显要位置,推动了能源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并动摇了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二战期间,石油的地位举足轻重。美国在二战期间成为盟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者。二战后,美国一度掌握世界原油产量的2/3。从1859 年在宾夕法尼亚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二战之后的一段时间,世界能源版图被称之为“墨西哥湾时代”。王亚栋认为,“墨西哥湾时代”的形成发展期同时也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膨胀,最终在西方世界确立其霸权的时期。这一时期几乎与美国国内的石油开发同步。美国在“墨西哥湾时代”对石油的控制,促进巩固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石油成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道路上的重要助推剂。
分类和理化性质
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
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
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组分组成和杂质含量等。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度降低时,可从石油中析出。地层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结晶析出的温度叫析蜡温度,含蜡量越高,析蜡温度越高。
析蜡温度高,油井容易结蜡,对油井管理不利。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分)的百分数。原油中含硫量较小,一般小于1%,但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对管线有腐蚀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害。根据硫含量不同,可以分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胶量:含胶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胶质的百分数。原油的含胶量一般在5%~20%之间。胶质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环芳香烃化合物,呈半固态分散状溶解于原油中。胶质易溶于石油醚、润滑油、汽油、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其他:原油中沥青质的含量较少,一般小于1%。沥青质是一种高分子量(大于1000以上)具有多环结构的黑色固体物质,不溶于酒精和石油醚,易溶于苯、氯仿、二硫化碳。沥青质含量增高时,原油质量变坏。
原油中的烃类成分主要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根据烃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的石蜡基石油、环烷基石油和中间基石油三类。石蜡基石油含烷烃较多;环烷基石油含环烷烃、芳香烃较多;中间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
目前我国已开采的原油以低硫石蜡基居多。大庆等地原油均属此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庆原油,硫含量低,蜡含量高,凝点高,能生产出优质煤油、柴油、溶剂油、润滑油和商品石蜡。胜利原油胶质含量高(29%),比重较大(0.91左右),含蜡量高(约15-21%),属含硫中间基。汽油馏分感铅性好,且富有环烷烃和芳香烃,故是重整的良好原料。
石油的衡量单位
石油最常用的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即42加仑。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8桶。具体换算关系参照下表。
升(L) 立方米(m3) 加仑(美) 加仑(英) 桶(油)
158.98 0.15898 42 34.973 1
1 0.001 0.26418 0.21998 0.00629
1000 1 264.18 219.98 6.29
储存与装卸
1、原油和油品储存的基本要求
原油和油品储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装储存和整装储存,整装储存是指以标准桶的形式储存,散装储存是指以储油罐的形式储存,储油罐可分为金属油罐和非金属油罐,金属油罐又可分为立式圆筒形和卧式圆筒形。按照油库的建造方式不同,散装原油或油品还可采用地上储油、半地下储油和地下储油、水封石洞储油、水下储油等几种方式。但不管采用哪种储存方式,原油特别是油品的储存都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防变质
在油品储存过程中,要保证油品的质量,必须注意:降低温度、空气与水分、阳光、金属对油品的影响。
(2)降损耗
目前油库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浮顶油罐、内浮顶油罐;油罐呼吸阀下选用呼吸阀挡板;淋水降温。
(3)提高油品储存的安全性
由于油品火灾危险性和爆炸危险性较大,故必须降低油品的爆炸敏感性,并应用阻燃性能好的材料。
2、原油和油品装卸的基本要求
原油和油品的装卸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铁路装卸、水运装卸、公路装卸和管道直输。其中根据油品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轻油装卸和粘油装卸;从油品的装卸工艺考虑,又可分为上卸、下卸、自流和泵送等类型。但除管道直输外,无论采用何种装卸方式,原油和油品的装卸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必须通过专用设施设备来完成。
原油和油品的装卸专用设施主要有:铁路专用线和油罐车、油码头或靠泊点、油轮、栈桥或操作平台等;专用设备主要有:装卸油鹤管、集油管、输油管和输油泵、发油灌装设备、粘油加热设备、流量计等。
(2)必须在专用作业区域内完成。
原油和油品的装卸都有专用作业区,这些专用作业区通常设有隔离设施与周围环境相隔离,且必须满足严格的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要求。
(3)必须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
(4)装卸的时间和速度有较严格的要求。
基金交易
- 基金支付是什么意思,是医保报销的吗
- 景顺蓝筹基金净值 景顺精选蓝筹基金分红
- 每日开放式基金净值表 每日开放式基金净值查询
- 百发100指数基金 百发100指数的选股标准
- 私募基金排名前十强 私募基金排名前十强,绩优私募基金有哪些
- 诺安平衡基金净值 诺安平衡基金估值
- 诺德基金公司 诺德基金公司罗凯简介
- 银丰证券投资基金 银丰证券投资基金怎么样
- 银华内需精选基金净值 银华内需精选基金贴吧
- 如何在手机上炒股开户 怎么样在手机上炒股开账号
- 中国建筑股吧 中国建筑股票股吧
- 多伦股份股吧 多伦股票
- 中信证券官网 中信证券官网上海
- 工业4.0概念股 工业4.0概念股票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股票
- 大富科技股吧 大富科技股吧东方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