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盛精选 未来刷脸设备一定会集成卡、二维码、刷脸

炒股入门 2020-03-02 07:39炒股入门知识www.xyhndec.cn

  人脸识别技术与支付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应用不断推进,给客户带来全新的支付方式和体验。在此背景下,各支付巨头纷纷瞄准刷脸支付,开启新一轮的“支付战争”。

  不过,在各支付服务主体全面开放刷脸支付技术的,如何识别风险交易,避免盗用、欺诈等风险事件发生,也成为各市场主体合规经营、审慎创新的重点问题。

  除此之外,刷脸支付是否会取代原有支付模式也成为热议的话题。12月10日,在2019年网络和移动支付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中国银联品牌企划室助理总经理彭程表示,支付产品新一轮产品结构变革时应更加注重产业秩序的构建,刷脸支付不会完全替代现有的支付方式,两者会长期共存。

  封闭应用模式导致“一柜多机”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提供刷脸支付服务的主体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清算机构等。主要模式为一是以商业银行、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封闭应用模式;二是以银联“云闪付”为代表的联网通用模式。

  2018年12月支付宝上线刷脸支付产品“蜻蜓”,并于今年4月推出了二代产品。财付通刷脸支付产品“青蛙”也于今年3月正式上线,并于8月推出二代产品“青蛙Pro”。支付巨头的新支付战争已悄然打响。

  相关数据显示,自从去年支付宝宣布刷脸支付大规模商业化后,与刷脸支付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催生的研发、生产、安装调试人员就已经达到50万人。

  不过,支付宝、财付通主要选择独立开发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终端,无法与其他市场主体通用。

  根据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19年网络支付应用和移动支付工作委员会调研报告》(下称《报告》),封闭应用模式将导致类似“一柜多机”情况出现。

  据悉,各智能终端市场价格在2500元到6000元不等,商户需要布放多个终端。这一方面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收单机构或商户成本。,各机构形成封闭的受理网络,割裂现有银行卡受理网络,不利于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

  《报告》建议,在人脸识别技术相关标准统一的基础上,制定关于智能终端设备的统一技术标准,帮助各市场主体支付接口均可嵌于同一终端中,优化支付资源配置。

  能否代替二维码?

  随着刷脸支付的普及应用,有观点称,刷脸支付正对二维码支付发起挑战。对此,市场人士则有着不同看法。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认为,二维码支付一定不是未来支付的终极方式,“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毫无疑问,刷脸支付是目前综合商业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最强的那一个。

  他认为,当市场中更具安全、便捷优势的产品得到用户认可时,二维码就将被广泛替代。

  彭程则表示,刷脸支付与二维码等其他支付手段应该是共存关系。刷脸支付不会完全替代现有的方式,会长期共存。

  彭程认为,刷脸支付依托的智能设备意味着由硬到软对商户服务能力的升级,其影响是超越支付本身的。进入刷脸时代,由刷脸引发的硬件革命,在此基础上发生了软件革命,这才是对商业影响的真正革命所在,承载的问题不仅仅是支付。

  “未来刷脸设备一定会集成卡、二维码、刷脸。所有的终端都会支撑不同身份机构、不同类型的交易,趋势是这样的,而且会很快。真正的影响力是改变B端赋能,实现这家机构对商业、商户领域的服务,这是核心。”彭程强调。

  风险存隐忧、规范正制定

  近期,央行相关负责人曾多次公开对刷脸技术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由于安全性差别悬殊,刷脸支付的线上和线下应用场景应予以谨慎区分。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罗永忠表示,要坚决保护好强隐私生物特征,合理应用好弱隐私生物特征,牢牢守住信息和资金安全底线,特别是对人脸识别这一热点应用,应坚持守正创新,稳妥推进线下支付应用。

  实际上,为防范刷脸支付风险,市场主体对刷脸支付交易进行限额管理,并进行技术风险控制,减少用户损失。

  例如,在限额管理方面,银联正在制定刷脸支付业务规范;招商银行对商户和用户刷脸支付均设置了单笔或单日1000元的交易限额;支付宝从交易额度上加以限制,并根据交易资金大小和频度,进行风险分级控制,增加验证要素,对于大于限定金额的交易需补充扫码及交易密码验证,对于大额交易额外增加PIN码验证等。

  不过,人脸识别技术金融应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依然存在不足。

Copyright@2015-2025 www.xyhndec.cn 牛炒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