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真产业走向世界潜力巨大需加大扶持
根据国家民委的调查,目前全球清真食品产业年贸易额已突破2万多亿美元,虽然我国清真产业一直保持着10%的增长速度,与全球市场容量相比,贸易额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0.1%。相关人士认为,这一现实既揭示出我国清真食品产业面临着广阔的国际市场机遇和空间,也反映出我国清真食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薄弱。专家建议多渠道入手,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做大我国清真产业。
——清真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的穆斯林人口已经超过15亿,再加上非穆斯林消费群体,全球清真产品的消费者不少于20亿,清真食品及非食品类用品的市场值达21000亿美元,其中仅清真食品市值达1500亿美元,而我国清真食品出口额尚不足1亿美元。
我国与伊斯兰国家贸易前景广阔,增速喜人。中国首任驻WTO大使孙振宇说,2008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额猛增至1328亿美元,提前两年实现了双方拟定的于2010年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既定目标。阿拉伯国家已成为我国第八大贸易伙伴、第七大出口市场和第七大进口来源地。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信奉伊斯兰教的有10个,穆斯林人口超过2000万。目前,我国清真食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食品门类,现有传统清真菜肴约5000种,小吃近千种。,我国是世界上牛、羊饲养大国,羊的饲养量、出栏量及羊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牛肉年产量约500万吨,出口量位居世界三甲之列,用于生产清真食品的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近年来,我国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左右,特别是青海、宁夏等西北五省区清真企业,原料优质、成本低廉,经营方式符合穆斯林理念,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清真品牌,越来越受到穆斯林国家的青睐。
吉林皓月集团是一家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清真食品企业。这家公司现在是亚洲最大的牛肉屠宰加工基地,每年生产2亿公斤优质牛肉,出口量占到中国优质牛肉出口总量的1/2。他们生产的高端牛肉,最贵的一公斤可以卖到900元以上,而且供不应求。
清真用品方面同样潜力巨大。青海伊佳布哈拉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民族服饰及用品生产商,其主打的“布哈拉”品牌受到海外穆斯林的广泛认可,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左右,年均出口增长都在40%以上。
在伊佳公司宽敞明亮的车间里,记者看到电脑绣花机、缝纫机嗡嗡作响,数百名女工飞针走线。公司副总经理马鸿雄告诉记者:“公司主要生产各式穆斯林小白帽,2010年总产值达1.4亿元,其中出口1.3亿元,2011年我们的总产值有望达到2亿元。”
据统计,目前我国2400多个市县中,97.3%的市县有清真食品和用品产业。饮食、副食、食品经营户12万多户,其中专门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有6000多家。
中国伊斯兰协会副会长杨志波说,快速发展的清真产业已经在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动穆斯林群众就业方面显示出活力。以青海省为例,全省300多家企业2万余家商户,已吸纳30万至40万人就业,其中绝大部分是穆斯林群众。
——出口及国际化障碍亟待突破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万季飞说,尽管已经有相对数量的清真企业和一些知名品牌,但总体来说,我国清真食品用品出口份额较低。相关数据显示,这几年我国清真食品出口额一直徘徊在1亿美元左右,与拥有2000万穆斯林和1200多年清真食品生产历史的现状极不匹配。这也预示着我国清真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
“作为我国清真食品用品生产大省,去年青海清真产品出口总额为7亿美元,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亟待挖掘。”青海贸促会会长王熙惠说。
河南是我国近1亿人口的大省,穆斯林群众居全国第3位,本地加上周边内需市场巨大,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发展迅猛。河南省民委民族二处处长郭瑞疆说,初步统计,2010年底,河南省有各类少数民族企业2.5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近300亿元,而全省清真食品出口总额仅为2-3亿美元。
孙振宇指出,目前,清真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大产业,加快推进我国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化、国际化,打好清真产业这张“牌”,扩大产品出口规模,争取在阿拉伯联盟及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应当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
专家指出,阻碍我国清真食品用品出口及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或体系。新疆贸促会展览部部长张颖说,清真食品的统一认证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目前我国某一区域内与其他地区的认证标准不统一,国内清真食品认证与阿拉伯国家认证标准对接不够,签订互认协议的效果不理想,成为清真食品出口中的重要非贸易壁垒,亟须在此方面取得突破。
二、贸易成本较高。孙振宇指出,我国对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出口通道不畅,贸易渠道单一,没有建立出口商品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导致对外出口产业“小、弱、散”的特征比较明显,无形中加大了贸易成本。
三、市场认知度低。“我国清真产业的主力军是中小企业,仍然存在不少家庭作坊。”万季飞认为,由于缺乏长远战略意识及品牌意识,再加上宣传推介工作不到位等因素,目前我国清真食品能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品牌不多,市场认知度不高,效益也就上不去。
,我国出口的清真产品还受到反倾销调查、被征收高关税等因素制约,造成我国清真食品在国际市场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多渠道入手做大做强清真产业
万季飞认为,我国清真产业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让更多的穆斯林企业家认可我国清真食品用品,这就需要在产品的宗教标准、质量标准和其它安全标准方面进行长期的探讨,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与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沟通力度。这不仅有利于把握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市场的需求趋向,也可让外商更多地了解我国清真食品产业的潜力与优势,激发其投资合作意向。王熙惠说,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已连续在青海举办五届,在国际化、专业化、民族化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步,逐渐发展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专业清真产品展览会,仍需继续做大做强。
,尽快制订统一完善的清真产品认证体系。部分专家认为,在清真产品质量和规格方面,可由国家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制订统一的标准,而在是否清真的认证标准上,可由伊斯兰协会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两者结合可确立我国的清真食品用品认证体系。
第三,政府部门仍需积极引导协调,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国内清真产品企业开展精细化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拳头产品”,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张颖说,去年以来,全国19个省市开展援疆工作,对清真食品用品企业进行“输血”,自治区自身还努力提高“造血”功能,这些措施将缓解新疆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第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孙振宇建议,做好阿拉伯语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将培养阿语人才纳入职业教育规划体系。大力扶持全日制阿拉伯语培训学校,提高我国现有阿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定期互派留学生。大力培养熟悉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市场规则的金融、法律、会计、投资和礼仪等方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