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士是什么意思(八股取士的影响)

炒股技巧 2023-02-02 18:41炒股技巧www.xyhndec.cn
  • 八股取士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
  • 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方式,指的是什么?
  • 八股取士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的?作用是什么?
  • 古代明清八股取士的影响
  •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都具有怎样的危害.
  • 八股文的利弊
  • 1、八股取士是什么意思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2、什么是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

    许多少年朋友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那只是古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其中的一个。《儒林外史》维妙维肖地刻画了文人追逐名利的各种丑态,抨击了腐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建立在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这是一种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刚刚诞生时,还是有一定生命力的,比起以前的选拔人才制度来,还是进步的。在此以前,选拔人才不经过考试,靠推荐,叫作“九品中正制”。三国时代,曹操比较重视人才,他提倡“唯才是举”,选拔和任用了一批确有真才实学的文臣武将。他的儿子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的士人,根据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这叫作“九品官人法”。这个时期,还能做到曹操用人一贯主张的“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懿当政,在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人才把“家世”放在重要位置。从此,九品中正制就变成了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推荐者都是豪门贵族,中小地主很难被推荐,更不说平民百姓了。推荐制失败了,因为推荐的是门第而不是贤才。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7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作分科取士,也称为科举制度。唐代除进士科外,还设置了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还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对科举制度做了发展。她亲自殿试并发明了密封考卷的办法,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武则天还首创了武举制度,注意选拔军事人才。

    在科举制度中,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常设的是进士科,这是选拔官吏的最重要的一科。

    科举制度和八股文还不是一回事。唐代以诗文取士,诗风很盛;宋代用经义取士,所以理学盛行。明清则以八股文取士,即用《四书》、《五经》上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必须写八段,起承转合必须写几句。文章的主题是为圣人立言,也就是给《四书》、《五经》做说明,而解释又必须依据宋代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八股文就是如此地机械,诸多条条框框把读书人的头脑束缚得死死的。八股文考不出真才实学。在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在科举场上都是失意者,像著名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等。八股文进一步加剧了科举制度的衰落和灭亡。

    清代光绪31年(公元1905年),社会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3、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方式,指的是什么?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废除。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全篇总字数, 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改作700字。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 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 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 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麻烦采纳,谢谢!

    4、八股取士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的?作用是什么?

    明代成化年间(149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废除。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全篇总字数, 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改作700字。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5、古代明清八股取士的影响

    个人以为,现今的考试制度颇似于八股。
    不过,古代的八股取仕制度还有一个量化标准,我搞不懂现今的取仕制度是什么,至少,它是不能量化的,完全取决于上级的感性化。
    不能不说,现今的取士制度还不及过去的科举。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6、八股取士和文字狱都具有怎样的危害.

    都是统治阶级的控制工具。让当时有知识的人更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图做事。危害 自然是抹杀了知识的多样性和人的自由意志

    7、八股文的利弊

    ~~~~问题呆板,结构固定,束缚思想。好处仅仅是有固定格式可以套用,免去了因文体多样带来的评阅不客观而已

    Copyright@2015-2025 www.xyhndec.cn 牛炒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