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翰股份IPO能否再审一遍?37项财务数据呈现规律性变化,诸多疑问及异常财务数据待解!

炒股技巧 2025-01-12 11:57炒股技巧www.xyhndec.cn

标题:慧翰股份IPO之路波折重重,财务数据异常引发市场疑虑

在遥远的汽车历史长河中,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的“油电之争”曾掀起过波澜壮阔的篇章。如今,这场竞争再度进入白热化阶段,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动汽车成为了市场的热门话题。在这一背景下,慧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慧翰股份)作为一家专注于车联网智能终端和物联网智能模组研发的企业,正试图在资本市场掀起新的波澜。

回顾慧翰股份的历史,其前身可以追溯到2008年成立的福建国脉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的业务轨迹似乎一直在曲折变化。从教育软件技术开发到健康信息咨询服务,再到如今的车联网和物联网领域,慧翰股份的转型之路引人注目。

最近,慧翰股份正计划第二次冲刺IPO。这次闯关之路并不平坦。公司在招股书中呈现出的财务数据出现了规律性变化,引发了市场的诸多疑问。更令人关注的是,公司在前一次申请上市时遭遇现场检查,随后撤回了申报材料。对于这次撤材料的原因,公司的解释似乎并没有完全消除市场的疑虑。

此次IPO,慧翰股份拟在创业板公开发行普通股不超过1,755.00万股,募资71,346.0万元。公司的财务数据却引发了市场的质疑。估值之家通过研究招股书、问询函以及其他公开资料发现,慧翰股份的财务数据存在诸多疑点和非正常现象。其中最大的疑问是公司业务与壳资源的关联问题。公司的业务转型之快,让人不禁要问:这些业务究竟是谁的?是否存在借壳上市的可能?

除此之外,慧翰股份的研发投入、业务模式、市场竞争等问题也引发了市场的关注。而对于这些疑问和异常数据,慧翰股份需要给出明确的解释和合理的答案。否则,这场IPO之路可能会再次遭遇挫折。

慧翰股份的IPO之路充满了波折和疑点。在环保和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慧翰股份能否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市场的疑虑和质疑能否得到解答?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我们将继续关注慧翰股份的IPO进程,期待公司能够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在2011年8月,福建慧翰微电子有限公司经历了名称的变更,其主营范围也明确为微电子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开发、生产以及技术服务等。这次变革标志着公司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之前,公司的主营业务与现今从事的车载TBOX以及物联网模组业务并无交集。在2011年8月之后,公司的实控人开始着手进行电子相关业务的拓展。经过几次重要的股改和上市准备,公司的新三板挂牌以及科创板的首次尝试都显示了其强烈的上市意图。尽管科创板的上市过程遭遇了一些挫折,但公司并未放弃,而是决心重新出发,冲刺创业板。

公司的实控人为陈国鹰家族,其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控制了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使公司成为一个家族企业。陈国鹰夫妇及其控制的国脉科技在通信行业有着深厚的人脉和业务关系。

此次发行人冲刺创业板,其核心业务为车载TBOX硬件和物联网模组。这两块业务都与通信技术的核心功能及技术紧密相关。而国脉科技作为提供通信服务解决方案的主要供应商,与发行人的业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控人将这部分业务单独拎出,谋求上市,引发了市场的关注。人们也开始好奇,发行人与国脉科技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和业务划分的问题。

从国脉科技的营收数据可以看出,其近几年的营业收入大幅下滑,而发行人的业务似乎更像是国脉科技物联网模块业务的一个面向汽车行业的通信板块业务。实控人的这一操作让人惊讶,也让人不禁思考发行人和国脉科技之间的业务关系。

发行人的上市计划也有其独特的布局逻辑。前后两次上市略有不同的是,融资主角从车载TBOX项目转变为智能汽车安全系统项目。尽管主要产品没有变化,但从招股书中的信息来看,发行人也似乎有意搭乘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东风。发行人也面临着大客户依赖的风险,其主要的销售额来自于上汽集团,这也引发了对大客户依赖是否具有潜在风险的疑问。

福建慧翰微电子有限公司的上市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实控人的战略布局、家族企业的特性以及其与国脉科技之间的业务关系都为其增添了不少话题。而发行人的成功上市也将为实控人带来更多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从发行人对上汽集团的业务依赖来看,四年内其收入额翻了近两倍,且稳定占据其主营业务的近半份额。尽管上汽集团对发行人的支持表现在业务合作和股权投资上,但其合作似乎保持谨慎态度,发行人的车联网终端产品更多应用于上汽集团的偏低端品牌。尽管如此,发行人能够吸引上汽集团为其背书,并在上交所科创板首发上市,显示了其在行业内的独特优势。

对于发行人来说,除了对上汽集团的依赖,其前五大客户中的德赛西威也值得关注。德赛西威作为老牌车机厂商,在车辆智能化座舱业务上的发展可能对其构成竞争压力。德赛西威连续几年成为发行人的重要客户,引发了关于其真实性的疑问。与此发行人的主营业务收入在报告期内呈现出惊人的增长趋势,但也伴随着一些令人费解的波动。尤其是人均年产值数据异常高,远超福州当地平均水平,引发了关于数据真实性和合理性的质疑。

从行业背景来看,报告期间的车规级半导体短缺对汽车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尽管发行人在风险提示中提到了这一挑战,但其业务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供应链管理能力究竟如何仍是一个疑点。发行人与营业收入相关的数据也存在一些疑点,需要深入探究。关于这些数据是否存在人为干预、是否真实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发行人与主要客户如德赛西威的合作深度以及未来竞争态势也值得关注。发行人在面对行业挑战和自身疑点的需要提供更透明、准确的财务信息以赢得市场的信任。

深入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发行人的业务模式和未来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尽管存在一些疑问和挑战,但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成长潜力不容忽视。未来,市场观察者将密切关注其如何应对当前的挑战和疑问,并期待其展现出更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态势。作为一家生产型企业,其“GDP”水平异常高,让人对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疑虑。深入分析其人均年产值构成,发现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可能存在问题,特别是员工人数相比营业收入较为稳定,更容易验证和查核。这种背景下,对发行人的营收状况进行深入了解显得尤为必要。

值得关注的是,发行人的第四季度营收占比始终居高不下。在近年来的季度分布中,无论面临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还是车规级芯片短缺的行业困境,第四季度始终是发行人的营收高峰。尽管招股书中将这一现象归因于下游汽车行业的淡旺季因素,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这种解释可能并不完全站得住脚。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崛起、传统燃油车市场受到挑战的背景下,发行人主要客户以上汽集团为主,其年末大规模供货的情况似乎并不符合行业常规。这不禁让人怀疑,发行人在第四季度的收入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异常,也可能暗示着其营业收入真实性问题。

发行人披露的产能数据与核心设备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从车联网和物联网产品的产能数据看,发行人的产能规模庞大,但核心设备贴片机数量有限。按照发行人的产能计算依据,每台贴片机的年产能似乎过于乐观,与常理相悖。更何况,发行人的主要产品带有智能功能,所需的主板功能不会简单且元器件数量也不会少,这使得产能数据与贴片机之间的匹配问题更加突出。发行人贴片机成新率较低,且报告期内并未新增关键设备,而产能却连续翻番,这进一步加大了对其产能真实性的怀疑。

深入探究这家公司,其自产优势显而易见。品质、交期、流程均可得到高度控制,无疑可带来更高的利润以分摊固定成本。尽管拥有这些优势,发行人却选择外协生产模式。在自身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此种模式更令人费解,尤其是在募投项目中继续扩产,逻辑上显得难以理解。销量是收入的基石,产量则是销量的保障,发行人在核心产品产量上的明显短板,让人对其营收真实性产生质疑。

更令人关注的是,前五大供应商可能存在异常。如向深圳市英捷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采购芯片的过程中,风险明显过高。与此向上海亿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供应商采购模块和芯片时,也存在诸多不合常理之处。这些供应商并非生产厂家或其指定代理商,存在缴纳社保人数过少、实收资本过低等问题。发行人向这些供应商大量采购,其采购业务的合理性存疑,从而可能影响销售业务及销售收入的真实性。

该发行人的生产车间面积与产量似乎并不匹配。生产场所租赁的厂房面积有限,而且位于高校内的工厂似乎并不符合常理。面对每年庞大的车载TBOX终端及物联网模组生产量,这样的生产面积似乎难以支撑高营业收入的增长,进一步引发对营业收入真实性的质疑。员工数量的增长与产量的提升是否匹配,也让人对其生产效率产生疑虑。

软件收入方面,发行人的表现也令人费解。拥有负责软件和硬件的两个全资子公司,但软件研发销售公司的员工数量少且社保缴纳人数波动较大。在主要从事硬件开发业务的情况下,发行人产生高额软件销售收入似乎并不正常。这种软件业务更像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令人不禁产生疑虑。发行人在多个方面都存在令人难以理解的异常情况,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合规性。招股书介绍:发行人软件业务及财务数据的深度探究

除了公开的业务领域,招股书还透露了发行人在厦门和上海的两个分公司也涉足软件开发。据天眼查平台数据显示,厦门分公司在2020年6月成立,当时社保缴纳人数为62人,但随后的三年里,这个数字一直为零。而上海分公司在2021年4月成立,其2021年度至2022年度的社保缴纳人数分别为32人和30人。我们不禁好奇,这两个分公司的人员是否真的在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还是仅仅是国脉科技的业务代表处呢?

还有两个可能也从事软件开发的实控人公司福建慧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慧翰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其中一家上海慧翰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目前仍然存在从事软件开发的可能性。从发行人的关联软件公司来看,我们不能排除其软件业务是实控人装入的可能性,甚至从软件著作权的名称来看,也有可能是原本属于国脉科技的。无形资产的特许权使用费原值为96.74万元,部分验证了这一推测。

但除此之外,发行人的财务数据及会计报表质量也让人产生疑虑。《会计报表》作为招股书的核心,其质量高低决定了招股书的质量。而发行人的财务数据存在大量的规律性变化,据估值之家整理的数据显示,涉及财务数据规律变化的项数高达33项。其中损益类虽然项数不是最多,但占比却最高,可能暗示着发行人的营业收入真实性存疑。而资产负债类项数最多,占规律性数据总额的比例也较高,进一步让人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感到担忧。

这些规律性变化的财务数据具体表现为三类:一是递增规律,如营收收入以特定数字等额递增;二是递减规律,如某些费用自然数递减;三是规律数交替出现的规律。还存在一些规律不太明显的情况,如管理费用、应收账款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摊销等,这些项目的增长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虽然无法直接得出财务造假的结论,但这些规律可能暗示财务数据存在人为安排的可能性。

自2020年至2022年,发行人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并表净利润实现了显著增长,分别录得2,719.42万元、5,919.64万元及8,562.61万元。股本增加了260万元,资本公积增加了4,940万元,合计增加金额高达22,401.67万元,相当于期初发行人净资产的1.32倍。尽管资产负债率几乎未发生变化,这种增长趋势相当罕见,与大多数IPO企业高盈利导致资产负债率急剧下降的情况截然不同。发行人的资产负债表编制可能存在重大漏洞或底层逻辑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发行人并未设置财务总监这一常见职位,仅设有财务负责人彭方银。尽管彭方银作为财务负责人可能拥有相应的权限,但我们对其在上市进程中的具体职责和决策权知之甚少。发行人未设置财务总监这一关键岗位的原因也令人费解。考虑到财务总监在管理层的核心地位和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发行人财务数据的异常结果或许与此有关。

发行人的本次募投项目包含三项主要内容,其中最大募投项目并非传统的“智能汽车安全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而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预计全部使用募集资金2.62亿元。发行人将通过此次募集资金购买研发办公楼,而非新增研发设备。深交所对此表示关注,并询问了关于购买房产的必要性以及是否存在募集资金变相用于房地产开发的情况。对比发行人前次上市募资购买研发办公楼的情况,本次金额增长至2.04亿元可能与福州当地办公楼单价的集体上涨有关。

发行人的招股书中披露了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家族共同控制的企业中存在一家名为福建国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这引发了对发行人是否借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之名,实则支援实控人旗下的房产开发公司的疑虑。考虑到福州办公楼的市场价格以及发行人拟购置的房产面积,这一疑虑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发行人的募资项目中的逻辑严谨性也备受关注,如“智能汽车安全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5G车联网TBOX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包含了大量的人员费用,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却未包括人员费用,这进一步引发了外界对其逻辑性的质疑。

对于发行人的“5G车联网TBOX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尽管其欲募资3.00亿元打造基于5G技术的TBOX产品,但存在必要性疑问。因公开资料显示,基于5G网络的车辆智能系统在自动驾驶方面存在响应时间延迟的缺陷。招股书中对该项目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前景展望进行了阐述,但估值之家认为需要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行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自动驾驶技术正逐渐成为行业主流,而在此背景下,某些公司的业务模式和技术路线面临严峻挑战。以慧翰股份为例,其车载TBOX产品虽搭配物联网模组及软件收入,但在未来汽车智能化、自动化的趋势下,其产品方向似乎已落后于时代潮流。特别是在自动驾驶领域,基于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的技术路线日益受到追捧,而慧翰股份的产品似乎并未涉足这一领域。

慧翰股份与国脉科技的关系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作为国脉科技的兄弟公司,慧翰股份的业务和技术可能与其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科创板提交证监会核准发行时遭遇现场抽查,不得不撤回申报材料。时隔一年半后,其再次申请上市,其决心虽坚定,但产品和技术是否适应市场变化却值得深入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慧翰股份两次上市的主打产品车载TBOX产品前景堪忧。与此物联网模组业务更是国脉科技的强项,未来两者之间的同业竞争在所难免。更令人担忧的是,慧翰股份的财务数据呈现规律性变化,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存疑。在未设财务总监岗位的情况下,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到位。此次募资规模增加2亿元,但用途中用于购买研发办公楼和项目相关人员费用的支出占比过高,引发外界对其募资目的和必要性的质疑。

在此背景下,慧翰股份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从技术路线的落后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存疑,都对其上市之路构成不小的障碍。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更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未来的汽车行业将如何发展?慧翰股份又将如何应对挑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思考。

Copyright@2015-2025 www.xyhndec.cn 牛炒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