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正生物创业板IPO:大量同行撤回上市申请材料,17项财务数据呈规律性变化之下,发行人还能坚持多久?
在岳麓区的长沙高新区内,都正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都正生物”)正走在创业板上市的征途上。这是一家专注于临床研究服务的企业,致力于向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及CRO等提供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研究服务。其创始人欧阳冬生,一位在药学领域拥有多年研究经验的博士生导师,将自身丰富的药理学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创业之中,使都正生物在医药研发外包(CRO)行业中崭露头角。
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近期,都正生物面临着上市申请的不确定性和一些财务数据呈现规律性变化的质疑。与此同行企业如澎立生物等撤回上市申请的消息也让市场对其前景产生担忧。那么,都正生物究竟能否成功上市?其面临的挑战又该如何解读?
从行业背景来看,纯服务主业的体质可能正面临不利的天时。近年来,生物公司名称与业务不符的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近期已有数家医药外包服务企业撤回上市申请。这其中,澎立生物与都正生物在主营业务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甚至存在一些问题上的共性。
澎立生物作为国内最早聚焦于创新药研发临床前药效学研究评价的CRO公司之一,其主营业务与都正生物极为相似。两者均聚焦于临床研究服务,且都拓展了医学检验或检测业务。澎立生物因企业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因素选择主动撤回上市申请,那么这些因素也同样影响着都正生物。
企业内部原因方面,澎立生物和都正生物都面临着业务规模较小、营收结构单一的问题。市场份额与头部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外部环境因素方面,两者都面临着不利的天时。在此情况下,都正生物需要思考如何突破重围,成功上市。
此次都正生物拟在创业板公开发行不超过1,431.65万股普通股,募资用于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要想成功上市,都正生物需要解决诸多问题。除了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外,还需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业务规模,优化营收结构。
探讨行业内外因素下的企业挑战以都正生物为例
从营业收入规模来看,虽然发行人的业绩显赫,但与行业内其他上市企业相比,其业务规模仍显得相对较小。如同巨轮中的一叶小舟,面临着汹涌的大海和未知的风浪。更令人关注的是,发行人在报告期内出现了业绩的爆发式增长,这也引发了对其营业收入真实性的疑虑。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观察。
再来看发行人的营收结构。澎立生物的临床前药效学业务占据了高达70%的比重。而发行人的仿制药药效学业务服务更是占据了总收入的86%。这样的营收结构无疑让发行人的业务显得单一。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一旦某一业务领域出现波动,整个公司的业务都可能受到影响。发行人面临的业务风险不容忽视。
外部环境也对发行人构成了挑战。受创新药投融资热度减弱的影响,药企研发投入开始放缓。全球生物医药融资事件的数量和金额都在下降,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与此发行人所在的仿制药药代学一致性临床评价行业也面临着下行的趋势。这样的市场环境无疑给发行人带来了压力。
不仅如此,发行人还面临着行业内的竞争压力以及海外市场的政策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医药研发外包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已经上市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更是面临着股价下跌、业绩下滑的困境。这些不利因素无疑给发行人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选择在此时上市,发行人可谓面临不利的天时条件。至于澎立生物撤材料一事,更是让人对发行人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我们还注意到发行人的名称和主业可能存在不匹配的问题。“都正生物”这个名称给人一种生物技术企业的印象,但实际上,发行人的主业是为仿制药提供临床一致性评价服务。这样的业务与生物技术并不直接相关。而且从全球医药市场的细分来看,化学药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生物药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发行人名称中的“生物”字样可能并不严谨。从发行人披露的发明专利来看,实控人可能更擅长的是中药相关的药代学研究。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发行人名称与业务不匹配的可能性。至于招股书中的描述是否存在夸大业务的嫌疑,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发行人在面临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业务风险的还需要解决名称和业务匹配的问题以及招股书的描述是否真实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观察。关于创新药与仿制药临床试验的差异性及其相关公司业务的深度解析
创新药与仿制药在临床试验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创新药需要完成I-IV期临床试验,以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而仿制药则无需重复这一完整过程,其研发主要基于原药的试验数据,仅需通过生物等效性试验来验证其药效一致性。在此背景下,某公司的主营业务聚焦于仿制药的临床研究服务,尤其是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服务。
据该公司公开信息显示,其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仿制药临床研究服务,且该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较高。这种业务模式相较于新药I-IV期临床试验服务的难度和复杂性要低。公司在招股书中强调的“临床研究全流程服务能力”定位可能存在夸大之嫌。尽管公司在消化类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其他药物领域,其优势并不明显。由于临床试验的专业性要求高,客户在选择临床CRO企业时通常会考虑公司在该治疗领域的经验。公司对自身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宣传也存在夸大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在报告期内业绩呈现爆发式增长,营业收入增长迅速。这种增长背后存在一些疑问。虽然核心业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业务的收入基数较大,但其增长率并不显得特别高。与此相对照,其他业务的增长率却非常高,这引发了对其业务增长真实性的疑虑。公司表现出第四季度收入占比最高的现象,尽管公司尝试解释这一现象与下游客户需求有关,但这种解释似乎并不充分,尤其是在考虑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业务周期的情况下。
与国内其他上市CRO公司相比,该公司在主营业务范围上可能相对单一,综合竞争力可能不如一些同行公司。例如,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和泰格医药等公司都拥有更广泛的主营业务范围和更强的综合实力。这种对比进一步引发了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疑虑。
一、季度财务分布揭示行业与发行人的差异
发行人披露的营业收入按季度分布情况显示,行业平均值的统计结果中第四季度占比最高,但发行人的情况却有所不同。虽然行业平均值分别为31.16%、30.83%和28.27%,按年度平均的结果为30.08%,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发行人在2020年至2022年的第四季度收入占比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平均值约为38.09%,比行业平均值高出约10%。这种差异引发了关于发行人营业收入真实性的质疑。特别是在审计视角下,第四季度作为财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其收入占比过高可能意味着存在收入舞弊的风险。
二、税收数据与营业收入的波动揭示潜在问题
进一步分析显示,发行人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数据与营业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波动。发行人第四季度产生所得税占全年比例的平均值高达47.84%,与营业收入的季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发行人在2020年股改后,未分配利润的变动情况也显示出一些异常。特别是合并会计报表显示,发行人截至2020年末的未分配利润数与全年净利润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性差异。增值税数据的波动也显示出营业收入与税收之间的不一致性,这可能进一步验证了关于发行人营业收入真实性的疑虑。
三、规律性财务数据变化引发对人为干预的担忧
在深入分析发行人的财务数据时,我们发现多项财务数据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这些规律性变化的财务数据可能表明人为干预的可能性较高。这些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在增减变化上,其中一些表现出自然数等额递增或递减的规律。尽管无法直接得出财务造假的结论,但这些规律性变化的财务数据范围和程度引发了关于会计报表真实性和质量的疑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规律性变化的数据中,固定资产相关的数据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进一步引发了关于资产价值和折旧计提的质疑。总体来说,这些发现增加了对发行人会计报表人为干预的担忧。
通过对发行人的营业收入、税收数据和财务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和异常。这些问题不仅引发了关于发行人营业收入真实性的质疑,还引发了关于会计报表质量和人为干预的担忧。为了保障投资者利益和维护市场公平,建议进一步深入调查这些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四、募投项目合理性疑不足,设备软件购置金额过高引人注目
IPO企业的募投项目是上市的重要驱动力,而项目的合理性则是企业上市的基石。一旦这个“基石”不稳,那么整个上市的动机便值得深入探讨。在发行人的招股书中,披露的本次募投项目名为“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但这个项目名称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缺乏明确性。
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项目的投资构成明细,我们发现一个显著的问题点:设备及软件购置费的投资额高达近两亿元,占本次募资总额的比例高达61.4%。如此巨额的投资,不禁让人对这笔费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产生质疑。发行人在招股书中并未详细披露这笔费用的明细,这种模糊的态度更加深了人们的疑虑。
对于一家主要提供临床试验服务的服务型企业来说,采购如此高额的设备和软件是否必要?特别是在其主要业务为仿制药的临床一致性评价的背景下,这样的投资规模是否合理?在没有专业医药行业知识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提出疑问,希望内行人士能给出解答。
即便考虑到发行人可能需要购置与药效一致性评价有关的检验设备,我们也注意到,发行人在招股书中已披露的公司生产设备原值在2023年上半年末已高达近六千九百万元。那么,在此基础上,再增加近两亿元的设备和软件购置费,其合理性能否得到充分证明?
发行人拥有的软件著作权数量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增长,这也引发人们的疑虑。一家临床研究企业如此热衷申请软件著作权,背后是否有其他原因?这种增长与设备和软件的采购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
“名正言顺”,是古人所言。但在此情况下,“言不顺则名不正”。发行人的设备及软件购置费投资支出表现出的模糊和笼统,很难让人信服。这种不信任进一步引发对发行人上市理由是否充分的质疑。
五、结语
都正生物,作为一家主要为药企提供仿制药临床一致性评价服务的CRO企业,其技术性和创新性是否匹配创业板的“三创四新”定位,值得深入探讨。近期,CXO企业集中撤回材料潮的背景,以及同行业企业澎立生物的撤回行为,都为发行人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招股书中的异常信息提示我们,发行人在报告期内业绩的爆发式增长、财务数据呈现的规律性问题以及募投项目合理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设备软件购置金额过高的问题,更是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发行人本次能否成功上市,不仅受到发行人自身的关注,也引起了华创证券等保荐机构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