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自选股的四道工序
介绍筛选自选股的四道精密工序
一、机构持股占比
在股市的海洋中,想要捕捉中长线的优质股票,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对于中小散户来说,似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注那些多家机构大笔买入的股票,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机构的行为,就像是一道免费的可行性报告,为我们揭示了买入这家上市公司的可能性。当发现金牌基金也频繁现身其中,这份报告的可靠性自然再度增强。机构持有该股流通股总和至少达到现有流通股数量的30%,这是我们筛选的第一道门槛。
二、毛利率考验
接下来,我们要考察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一个公司的毛利率若连年居高不下,意味着它在行业中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很可能拥有核心技术、品牌地位稳固、产品定价权强大,甚至处于市场垄断地位。这类公司的毛利率不低于40%,且其高毛利率更有助于公司利润的持续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商业类上市公司因其业务的特殊性,可能不适合这一标准。
三、年均复合增长率
国际级的超级大牛股,如微软、索尼和戴尔,它们的股价增长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高企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沪深股市中,苏宁电器便是凭借近9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短短几年内股价上涨了数十倍。我们筛选股票时,要求上市公司近3年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不低于50%。但要注意的是,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年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小的公司,避免那些虽然短期内增长率极高,但波动过大的公司。
四、价格与机构成本的比值
当我们选定一家公司后,如何确定买入时机?这里我们要关注公司的股价与机构平均成本的比值。以上三项标准中,二、三两项容易查找计算,但第一项需要等到上市公司年度或季度报表公布后才能得知。很多时候我们买入的价格会高于机构建仓成本。为了降低风险,我们把买入价格上限设在机构平均成本的60%。
以半年时间段来筛选,符合上述四项选股标准的公司或许不多,但总有那么几只值得关注的股票。广电运通和石基信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们的机构持股、毛利率、年均复合增长率以及股价与机构成本的比值均表现出色。
筛选自选股如同经过四道精密工序的产品,每一步都需严格把控,以确保最终选择的股票具备长期增值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