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国汽车产销负增长 车市迎阶段性拐点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王鹤 郭宝江)中国车市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神话终被打破,4月汽车产销出现自2009年2月以来27个月的负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3.53万和155.20万辆,环比下降15.98%和15.12%,同比分别下滑1.85%和0.25%;1-4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43.11万辆和653.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9%和5.95%,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8.71和54.56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日本地震影响、优惠政策退出、燃油价格高企、部分城市限购等因素致使4月车市“变脸”,行业景气度大幅回落,阶段性拐点可能已经到来,二季度车市将持续“低迷”。
--2011年汽车产销增幅可能“跑输”GDP
4月多数车型环比回落,同比看乘用车产销好于商用车。4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15.66万辆和114.23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6.39%和15.23%,同比分别增长1.19%和2.79%;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7.87万辆和40.97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4.69%和14.81%,同比分别下降10.10%和7.84%。
4月1.6升及以下乘用车市场份额比上月下降明显,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小幅回落,日系车下降更为明显。
中汽协表示,行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有五点:购置税优惠等政策的退出和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影响、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部分城市治堵限购政策实施的影响、受油耗准入政策实施影响、日本地震的影响,其中日本地震的影响在4月最为明显。
中汽协秘书长董扬表示,1-4月汽车产销同比增幅不足6%,全年将很可能难以实现10%的预期增长,甚至增幅将“跑输”GDP增速。预计全年汽车产业的经济增长形势严峻。
中信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许英博对记者表示,从4月数据来看,市场需求确实比较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日本地震的连锁反应4月开始显现,日系车减产导致销量下滑拖累整个市场;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和资金面从紧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用车需求,在一季度尚有较好表现的商用车4月销量骤降。
许英博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本地震的影响预计到7月份以后才能逐渐消除,从紧的政策和资金面暂时也不会改变,两方面共同作用下,预计5月乃至6月销量都不太乐观,环比将继续下滑。”
车市骤然变脸,也让市场再度担忧“产能过剩”。董扬对此表示,目前面临的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能不足的困境。从企业得到的反馈消息来看,仍面临生产紧张的问题,对大企业年均15%的增长规划,董扬也表示“符合行业发展增速”。
--“悲观情绪”愈演愈烈 车市阶段性“拐点”来临
“汽车板块一季报业绩普遍不尽如人意,汽车行业步入景气回落周期已得到确认。”国金证券分析师吴文钊表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说:“年初乘联会就作出今年市场低迷的预测。4月末的上海车展上,多家车企高层态度均趋于谨慎,日系车缺货带来了很多市场问题,今年夏季的汽车行业很萧条。”
部分市场人士担心,中国车市连续两年的高增长神话将就此停滞,中国车市阶段性“拐点”已然到来。
外资机构近期也开始看空中国汽车行业,“景气回落”“低迷”成为近期市场的主基调。
高盛高华证券将汽车板块的配置建议从标配下调至中性,主要出于对未来数月盈利风险的担忧。高华证券称,日本地震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可能比预期更为严重,需求趋势较为平淡,政策面风险也逐步上升。
中汽协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联合发布的一季度“中国汽车行业景气指数”显示,行业景气指数继续回落,结束高位运行,回归至常态区间。行业利润指标表明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显露下行的迹象。对企业家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信心指数明显下降。企业家对一季度的行业状况基本满意,但对下个季度的预期则较为悲观。
从2011年后三季度的发展趋势看,行业景气值将在均线附近盘整。日本地震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有待观察,但总体负面效应不会太大;,由于成品油价格连创新高,部分城市大幅提高停车等费用,以及汽车价格“坚挺”,导致车市徘徊观望气氛浓厚。
许英博则认为,目前不能肯定拐点已经到来,从影响4月销量的两大因素来看,日本地震影响预计在7月开始消除,长期来看,地震可能只是打乱了中国车市的销售节奏;随着CPI可能在5月回落,政策和资金面也有望重回宽松。三季度汽车销量可能重拾升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