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疑似离职员工创办与注销子公司同名企业

炒股软件 2024-12-29 10:28手机炒股软件www.xyhndec.cn

【中国茶叶股份公司筹备上市】

历史悠久的中国茶叶公司,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茶叶行业的领军者,如今正积极筹备沪市主板上市。其拟募集资金达11.4亿元,计划扩大普洱茶产能,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并补充流动资金。这一重大步骤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

在这家公司的IPO过程中,其子公司及其相关的资产收购事宜成为了焦点。早在2020年启动IPO前后,中国茶叶进行了一系列资产收购,其中包括刚刚成立数月的企业。其中,中茶凤庆的收购案例尤为引人注目。

中茶凤庆,原名凤庆六山茶叶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仅仅两个月后,中国茶叶便启动了对其相关资产的评估。随后在2019年2月,完成了从六大茶山手中收购其51%的股权,使其成为中国茶叶的控股子公司。这一快速行动让人瞩目。

中国茶叶对此的解释是,为了确保收购资产的权属关系清晰,经过与交易对方的多次协商谈判,决定先进行资产剥离并设立子公司,然后再进行收购。这样的操作模式显示了中国茶叶在资产收购上的精细策略。

这一收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原六大茶山凤庆茶厂在交出中茶凤庆的股权后仍然存续,直至最近才注销。该茶厂还曾因丢失作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受到税务部门的罚款。这些情况无疑给中国茶叶的资产收购过程增添了一些波折。

作为中国茶叶行业的重要一员,中国茶叶公司的每一步都受到了市场的密切关注。其IPO进程、资产收购、以及面临的各种挑战,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期待中国茶叶能够凭借其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品牌影响力,成功应对各种挑战,为投资者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对于其离职员工的同业竞争等问题,市场也期待其能够妥善解决,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疑窦丛生:中茶凤庆背后的收购真相】

中茶凤庆于2018年12月崭露头角,短短数月间便吸引了中国茶叶的收购目光。究竟是何原因促使中国茶叶如此迅速的行动?商业惯例下,这样的收购行为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公司解释称,旨在确保收购资产的权属明晰,六大茶山先以其在凤庆的所有资产设立子公司。这引发了更多疑问:凤庆茶厂原有员工如何安置?为何在设立中茶凤庆后,凤庆茶厂仍存续至2023年才注销?这期间是否存在经营活动?若存在,其资源如何使用?

【子公司风云:注销后再度崛起】

中国茶叶的另一宗收购行动同样引人关注。2020年,中国土产畜产广西茶叶进出口公司将梧州茶叶的百分之百股权转给了中茶梧州。对于这次收购,中国茶叶表示意在整合茶叶相关资产,避免同业竞争。令人费解的是,在完成收购后短短几个月内,梧州茶叶便被注销。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家与梧州茶叶完全同名的企业随后成立。这是否只是巧合,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故事?李访,这位新任企业的创始人,与中国茶叶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李访与六堡茶的渊源】

李访,这位新成立企业的创始人,与六堡茶产业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在广西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从基层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管理层。随着企业的改制,他留任并深耕六堡茶产业。他的经历似乎与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乃至中国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新企业与刚刚注销的梧州茶叶同名,这是否预示着新的故事即将展开?是刻意的选择还是纯粹的巧合?他与中茶凤庆背后的收购事件又是否有某种联系?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追溯历史:梧州茶叶的过往与未来】

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自1988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六堡茶的生产与出口。可以说,该公司为六堡茶的延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中茶的收购与整合,新的故事正在书写。李访的新企业是否将延续这一传统,或是开启新的篇章?我们拭目以待。对于李访与中茶凤庆收购事件的种种疑问,也亟待解答。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行业的动态,期待更多的真相浮出水面。经过前期的尝试与市场调研,李访夫妇发现了六堡茶在境外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他们立志将这一特色茶饮引入国内,于2012年共同创立了梧州市中茗茶业有限公司。

企查查显示,在中茶梧州的一个分支机构中,存在一个名为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的加工厂,其负责人也是李访。不过该加工厂已经注销,核准时间为2012年6月11日。尽管与现有加工厂名称相似,但新成立的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加工厂于2017年10月19日成立,其负责人为刘智超。

值得称赞的是,在不久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名单中,梧州市中茗茶业有限公司的李访被评为“国茶人物制茶大师(黑茶类)”。这一荣誉反映了他在制茶领域的卓越成就。

公开资料显示,由李访领导的公司已从一家小型企业发展成规模颇大的六堡茶生产商,年产量高达500吨。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中国茶叶公司对“梧州茶叶”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在收购后却注销了该品牌。与李访同名的人曾负责的企业也相继注销,而后又出现新的同名或近似名的企业。这引发了公众的诸多疑问:中国茶叶公司是否知晓这一情况并有何看法?是否采取了措施保护老字号的知识产权?两位李访是否为同一人,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公司对离职员工的同业竞争行为是否有特别约定?收购梧州茶叶前对其发展规划、业绩承诺、人员整合等问题是否有约定?

针对上述问题,《大众证券报》记者曾向中国茶叶公司发函询问,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对于公司的其他相关情况,我们仍将保持密切关注。

本报道来自人民经济网的相关刊文截图以及企查查的公开信息。在“梧州茶叶”注销后,同名企业的成立以及加工厂名称的相似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话题和疑问。我们将继续追踪并报告相关进展。本报记者 王君。

Copyright@2015-2025 www.xyhndec.cn 牛炒股 版权所有